1.各参战国基本状况
大同小异的军事制度
自普法战争以后,普鲁士的军事制度逐渐为欧洲各国所效仿。这就是老毛奇创建并加以完善的参谋本部制度、陆军大学和短期现役的征兵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组织基本大同小异。各国都有一个“参谋本部”,它被称为“陆军之脑”。这个军事机关的首长称之为“参谋总长”。参谋本部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指导机构。按照德国人的理论,参谋本部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其中的所有成员都受过一种严格的教育,无论在战略或是战术方面,对于情况的分析和研判都能遵照一种统一的思想规范。参谋总长要想实现其作战意志,主要是通过这种思想程序的一致性,能使军队各部分自动协调得像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也就产生了“参谋本部军官团”的组织,凡是能够进入这个组织的军官必须是最优秀的人才,是德国陆军中精华之精华,必须是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才有入选的资格。当然,在欧洲只有德国能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其他国家只是不同程度地趋近这一标准。与德国相比,它们差距较大。
参谋本部在战时的任务是指导战争,在和平时期则准备战争,即拟制作战计划,并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地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下半期,欧洲的军事组织大都已经典型化,比如一个“师”的概念,在各国的参谋作业中被视为一种共同的计算单位,它的战斗价值几乎成为常数。所以各国在进行战略上的力量对比时,自然就出现了重视数量的趋势。如何获得较大的数量优势成了主要问题。换言之,这是一个如何将国家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军队数量优势的问题。这样便产生了预备役问题,即利用长期服役和高水准的军官和士官,来训练服役人员,完成训练后的人员必须退为预备役,以便腾出人手和设备来训练下一梯队的人员。这样既可在平时维持较小规模的军队,以便减轻国家的负担,又可在战时迅速征召庞大数量的预备役人员以供扩充和补充之用。义务兵役制度与预备役动员制度的结合,把各国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了起来。所以,动员计划成了战略计划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各国参谋本部秘密拟定了整套的动员计划,对几百万人员、几十万匹马、几百万吨补给的调度都作了极详细的规定,只需一声动员令下来,动员体制就像一部机器那样无法阻挡地运转起来。所以在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动员即意味着战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