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面战场的反攻
早在抗战爆发前,中国军界一些有识之士就预料到抵抗日本入侵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早在1922年就准确预测,日本必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应以持久战与之抗衡。根据中日两国军事实力与中国地形条件,他预言中日两军将在平汉、粤汉线以西僵持。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经过最高统帅部的一系列军事会议后,在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上,最终形成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即“持久消耗战略”,具体的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它针对的是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由于中国最高统帅部引诱日军由东向西轴向进攻的大战略实施成功,武汉会战后,抗战形势按中国统帅部之预先设想,进入僵持阶段。
在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里,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22次规模较大的会战。其中最主要有南昌会战、桂南会战、随枣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之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这些会战中,中国军队除中条山会战遭到惨败,和昆仑关大捷等少数胜仗外,大多和日军战成平手。在大多数会战中,尽管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却表现出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令国际社会肃然起敬。丘吉尔曾认为,在同日本作战的所有国家中,中国军队是最成功的,要不是中国军队把日军主力缠在中国,日本就会抽调15~20个师团开往埃及,与北非德、意军队会师,这将给英国以致命的打击。在莫斯科保卫战的紧急关头,从西伯利亚火速增援的部队击溃了德军中最凶狠、而且每战必胜、正向莫斯科后方迂回的德军第2装甲军团,斯大林敢于调动在远东与日本对峙的西伯利亚部队,正是因为包括关东军在内的日军31个师团已深深陷入中国战场而无法动弹。由于中国军队向西南撤退得较深,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因此在短期内无法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迫使日本投降,所以到1945年夏季,当德国已经崩溃,苏、美、英三国对日本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时,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才刚刚进入部署阶段,还不及展开,见大势已去的日本就迅速投降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