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文革新的领军人物范仲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人们千古传唱,并被大多数有识之士奉为人生的座右铭。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就曾被贬任耀州知州,带领军民抗击西夏,曾经戍边屯兵在照金的北障子午岭余脉的长蛇岭上。
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一零五二),字希文。祖籍郐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南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而多次触怒权贵,曾多次遭贬,又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危机时刻又多次被重用,成为颇具传奇色彩的抗击西夏最著名的爱国名将之一。
公元一零三九年,西夏军队屡次犯边。由于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地阔北有照金寨疏,守边兵力薄弱,而且又是西夏犯帛的必经之道,元昊一直对延州垂涎三尺,意欲得之。而帛的延州知州范雍是一个无勇无谋的鼠辈,当闻知西夏进犯消息后,不思迎敌为战,紧闭城门不说,忙向帛兵求援。精明的元吴将计就计,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设下伏兵。宋军援兵一到,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死伤甚众。元昊一面紧围延州,一面将延州以北的三十六个寨堡全部荡平。延州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对于强敌压境,范雍也束手无策。最后,若不是上苍有灵,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冰雪护佑,延州域才末致陷落。对边关如此被动的局面。宋仁宗慌忙召被贬的范仲淹入朝,恢复了他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领耀州知州,后又将其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延路和泾原路,全面统筹边防守备事宜。已是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虽已两鬓霜白。但却丝毫末减强烈的报国热忱。续《耀州志》曾录其《谢上表》,他也以一阙《渔家傲》,一方面表达了平息叛乱和巩固边防的意愿和决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他功业韦建、久戍边地的浓烈的思乡之情。“塞下秋天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以白描的手法勾靳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关山图”。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行文起伏,跌宕有致。在这里,范仲淹思乡与报国之情交融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范仲淹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那样,保卫边关,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身体力行,对延路和泾原路一带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根据西夏兵精马劲和宋军战斗力弱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策略,从而制定了宋军坚壁清野的战略方针。他带领宋军,努力修筑和加固边北有照金城,在帛夏交界的前沿地点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对西夏实行仝方位经济封锁。同时。又精炼士卒,废除了不利于在战争中取胜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军事制度,从而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使得临战时可根据敌军多寡,可以从容地调遣军士轮流出阵。同时,他在边境地区采取屯兵萤田的管理方式。也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一时“人心归之,名震天下”。在范仲淹及其部属的努力下,延州路及泾源路寨堡林立,关城坚固。连夏军也望“关”兴叹。一段时间内,夏军部队相互告诫:“别想再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胸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负。”强有力的防御策略,也促使帛仁宗改变了帘军对西夏战争的军事策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