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辅政后遇上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夏侯胜他们要拨乱反正,纠正刘彻的治国方针。作为刘彻高度信赖和委以重托的首辅大臣霍光内心十分矛盾,一时难以决断,决定召开一个大会,广泛听取意见,统一思想。这个大会历史上称为“盐铁论证会议”。大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广泛性。不仅官员参加,还邀请了地方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前来的文学、贤良都是底层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官帽压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二是民主性。在言论上人人平等,都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霍光的这项举措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可谓大胆而且难能可贵。
盐铁会议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召开的。
刘彻留下的是一个国贫民穷、骚动不安的国家。每天奏折如雪片似的飘来,探马急报连续不断,江淮水涝灾荒,中原饥民造反,西南异族叛乱,北方匈奴南侵……谏议大夫杜延年私下对霍光说这都是先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横征暴敛的结果。“国家承武帝奢侈军旅之后……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退,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意思是,自汉武帝大肆扩疆拓土之后,国家就年年歉收,饿殍千里,哀鸿遍地,流民泛滥。当务之急是恢复文帝、景帝时的节俭宽和政策,这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霍光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在奉诏回京的路上,亲眼看到了这幅悲惨景象,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天下就要大乱了。可是,这是改变国策的大事,朝内大部分都是老臣,曾极力支持过先帝的穷兵黩武政策(这里说的穷兵黩武政策不仅仅是对外用兵,而是整个国策),要让他们同意改变先帝的治国路线比登天还难,就连霍光自己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这样做。先帝刚走,他就越轨逾制、离经叛道,这怎能不招来千夫之指,万人唾骂呢?但面对眼前的危机形势,他必须得这样做。他愚中有智,“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贤良是指有功名而无官职的人,文学统称是读书人)参加殿前会议,有点像今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认为这些人无官一身轻,没有那么多顾虑,敢于直抒己见。京辅和地方一举一荐就来了六十余人。在霍光的支持下,于公元前81年二月(昭帝始元六年)召开了著名的“盐铁论政会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