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古的文献之一,印度的上古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gveda),反映了它所属的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这部书的1017首诗中,除一般表现世界观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诗节、诗句以外,有十来首诗比较集中地探讨宇宙起源等问题,被认为是哲理诗,也就是说,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诗讨论或陈述了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其中有三首诗是几乎所有论及印度哲学思想史或社会思想史的书都提到的。对于这些诗中的含义,历来有各种解说和推测。本文拟就这三首诗做一点初步介绍和分析,其他诗概不涉及,并不是探讨全书的复杂的哲学思想。
一、三首哲理诗的字宙观
印度传统奉《梨倶吠陀》为圣典,认为一字一音不可更易,从大约三千几百年前保存到今天;可是在很古时候,可能是在把这些诗歌编成总集以后不久,它就主要依靠在宗教仪式中起的作用而存在,它的内容(甚至语言)和保存并应用它的人们就逐渐分离了。大约公元前10世纪以后,纷纭的解释已经出现;公元前5世纪已有解说难词的书。此后,《梨俱吠陀》的地位高于一切,但实际上是一部封闭了的书。不仅是圣典不许凡人问津,禁止“贱民”接触,便是传授圣典的公认为祭司种姓后代的婆罗门也说不出其中奥妙,只是断章取义,把它作为宗教祷词,或者作为无上神圣的权威来引证。到了I4世纪才有一部全书注释,于19世纪刊行,另一部注可能稍早,但到20世纪才发现并刊行。19世纪,印度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之后,知识分子开始宣传并研究吠陀;但是直到今天,他们所谓吠陀主要不是指原始的诗歌集(《本集》Samhita)而是笼统指一大批吠陀文献,实际着重的是那一时代末期的一些《奥义书》(upanisad);他们所宣扬的也主要是《奥义书》中的一种思想(并非全部)。那些书同编集前的《梨倶吠陀》诗歌的创作时代相隔已将近一千年,甚至其中有些已经不引证吠陀诗句为权威了。19世纪欧洲人在近代科学影响下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以后,20世纪印度才出现了用非传统的方法和非保卫传统的态度的吠陀研究,但他们基本上是承袭欧洲人的方法,而且极少对自己传统表示怀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