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五月十七日,在北京举行的追悼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大会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挽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联意脱胎自白居易的《放言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诗人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以假乱真”的感慨。
历史的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有的人从坏变好,有的人从好变坏。甚至有时“盖棺”也难“论定”。但也正如一首挽刘少奇的诗中兑“沧冥有眼又无眼,历史无情亦有情!”即使“盖棺”之时未能“论定”,但总有一天,真相大白,有情而又无情的历史自会作出公正的判决。
以假乱真,岂只一个王莽,历史上相同的例子是不少的,汪精卫从“革命志士”变为大汉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后半生就是对前半生的讽刺,他是不待盖棺就可论定的。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喻云纪策划行刺清朝的摄政王,汪精卫从东京回来参加这一计划行动。事败,被捕下狱。因为汪精卫“名头”最大,故而许多人遂只知是“汪精卫行刺摄政王”了。但虽然“主角”其实不是他,那个时候的汪精卫,还是不失其为革命志士的。
他在狱中自忖必死,曾有《被逮口占》四首:
一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波流。
二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