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人一般都是又有名,又有字,那么名和字的用途有什么不同呢?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这些在古代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不分场合,不论身分,不辨对象,任意而用,那将十分难堪:轻则受人讥笑,重则产生不良后果。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亲所起,行于家庭之内,是对尊长的。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了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分别讨论。
总的来说是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任何人都要称名。
(1)对君父自称
封建社会提倡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儿子在父亲面前称名是常事,可以理解,就不讨论了,且说对君主称名。《左传·僖公九年》周天子派使臣去赐给齐桓公胙〔zuo作〕肉,并且宣布说:天子因为伯舅年迈,不让你在阶下叩拜。桓公自称其名回答说:“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小白”是齐桓公的名。在封建时代,只有建立过特殊功勋的大臣和权臣,才能享受一种殊荣,叫“赞拜不名”。就是说,朝拜天子时,可以不像其他臣子那样,自呼其名行君臣大礼。这在史书中有不少记载。如曹操,司马懿,刘裕等,都享受过这种特殊礼遇。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就是涉及到自己的父祖和上代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要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封建时代,君权是至高无上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君主面前是不允许对自己的尊长表示恭敬的。从《论语》看,先秦时代凡在尊长面前谈起自己的同辈人,也都是称其名。孔子诸弟子,在孔子面前都是互相称名,而不称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