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 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第二节 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国人目睹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西方的强盛,力图变革图强,主张“救国保种”。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潮与主张:洋务派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以建立新式工业的方式挽救中国;维新派力主变法革新,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取消八股取士,设学堂,办报纸,发展资本主义文化;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张都不奏效后,出现了革命派,他们主张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伴随着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思潮的迭起,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西书译介、近代报纸的出现、全国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

(1)西方书籍的翻译与介绍

翻译西方书籍,对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沟通中西文化,打破封建桎梏,宣传新思想,有重要意义。从16世纪以来,先后有80多位各国传教士翻译过400多种著述,他们的翻译多为宗教图书。随着19世纪西方对华侵略的加强,我国知识界对自然科学类图书和哲学、政治、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图书也开始翻译与介绍。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开始在广州组织人员翻译西方书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政府设京师同文馆,同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广州设广方言馆,既培养外语人才,也从事翻译活动。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专门从事译书工作。1864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译的《万国律例》,由京师同文馆出版,是我国出版最早的国际公法。京师同文馆主要是培养外语人才,翻译并不多。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其间40多年只译出46部著作。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则成绩斐然。据1909年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统计,其间译书178种。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十分可观的。译著主要是工艺、武器、船舶和自然科学,也有少量的史地、法律、医学图书,其中不乏著名的科学著作。如10卷本的《几何原本》、侯失勒的《谈天》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