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是兴起于汉又式微于汉的一种陵墓雕塑,在衔接先秦青铜器与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上,有极重要的意义。“画像”一语源自金石学,主要指拓片上的图画。今天沿用这一用语,内涵上已有相当大的不同。例如画像石,至少它包括了起稿上石、镌刻、绘彩、拓印这四个环节(画像砖有起稿上木、刻模、印模窑烧、绘彩、拓印等,除去“印模窑烧”这一特加工序外,其余四个环节基本与画像石相同)。就四个环节的每一个环节而言,它们都是一次创作或再创作。如“起稿上石”有线的运用和笔意,“镌刻”有刀法和肌理,“绘彩”有随类赋彩和气韵,“拓印”有墨透纸背的力量和石头的拙重感,等等。今天所说画像石,实际应包含所有这四个环节。由于线稿在刻石时已铲掉,色彩也在岁月中失去,现在看到的画像石,主要是失掉了富于情感的“文”的半成品,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浮雕。画像石的浮雕有高、中、浅多种及特殊的浮雕——透雕。这些手法在青铜器中早已有之。有的手法还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一些雕刻作品中。但在使用中,汉代则将这些手法尽情发挥。表现之一,就是用石头这种材料,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的万事万物,以艺术的形象记录下来,这就比商周青铜器局限在图案或纹饰的表现上丰富和成熟多了。(图15)如天上诸神,地下众怪,人间圣王、明君、贤相、忠臣、义士、孝子、烈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庖厨、宴饮、百戏、讲经、习射、出行、耕织、渔猎,还有诸如禽兽、花木、各种器物等,无一不在画像石中得到反映。正因为画像石如此丰富而详尽地记录了汉代社会从信仰到生产活动的各种情况,被称为汉代形象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过分。需要指出的是,百科全书式反映汉代社会,并不是作为陵墓雕塑的画像石或画像砖的本来目的。这些人间和非人间的内容,主要是为死者服务,即为死者永生(升仙)或使死者的业绩永为人知。这些雕塑内容,都围绕死者未来的生活和死者生前值得纪念或追求的事件来展现。在为死者服务之外,还有就是祈求死者对生者的荫庇。这种祈求亡灵护佑的神秘动机往往穿插在为死者服务的那些画面内容中。例如一些鱼的形象,或者鱼莲相戏、鸟啄鱼的组合形象,往往就暗喻了对丰收和生殖的祈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