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塔布”现象。塔布是英语taboo或tabu的音译,意思是“忌讳”,即对“神圣”的或“不洁”的人或事物,不可接近或直接接触,否则会招来超自然力量(鬼神)的惩罚。这是原始民族对客观世界、自然现象缺乏理解、无法理解而产生的消极反应。这种塔布现象也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即对所忌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不可直接说出或写出。长期以来,在许多民族中形成了某些表达习惯,即使到现代文明社会,也还有许多委婉语(如“死”说“逝世、走了”;“月经”说“例假”等),就是语言“塔布”的孑遗。
中国古代先民,也很早就有因塔布心理而对语言文字的崇拜,本书开头讲述的古书记载关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尊严,更是注重汉字运用的“塔布”,制订并推行各种“避讳”规定。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也对汉字的发展及古代文献的面目产生了某些影响,同时造成了一些奇特的社会现象。
封建社会中的避讳,主要指的是不得直书当代君主及其尊长的名字,必须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一是改名,如秦始皇姓嬴〔 ying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读去声,改读平声,连带同音的“正”也得改音,“正月”读如“征月”。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于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昭”字读作“韶”的音。二是改形,如孔子名丘,是封建时代的圣人,曾被封赠各种尊号,他的名字也得避讳,“丘”字省掉一笔写作“”(读作“某”),作姓氏用的“丘”,一律加右耳朵旁,写作“邱”。三是干脆不让一般人用这个字,必要时改换其他字,如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子楚,于是将楚国改称“荆”。楚汉之际有一个谋士叫蒯〔kuai块上声〕彻,因汉武帝叫刘彻,就把这位前人改为蒯通了。汉宣帝名珣,同音的常用姓氏“荀”字都不让用,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名况),本被尊称为荀卿,只好改为“孙卿”,幸亏汉代以后又改回来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名雉〔zhi至〕。本来自然界有一种长尾巴的鸟就叫“雉”,为了避吕后的讳,改叫“野鸡”,一直用到现在。光武帝叫刘秀,连社会上通称的“秀才”,也改叫“茂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