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有才华的青少年称为千里驹,意即他们的前途无量,他们的才华足以使他们奔驰千里,去追求那美好的明天。中国古代又有个伯乐相马的故事,说春秋时期有个善于相马的能人,名叫孙阳,又名伯乐。有一天,伯乐乘车路过一个叫虞坂(今山西平陆一带)的地方,见到有一匹外表并不怎么起眼的马,伏在一辆盐车之下。它一见伯乐,就咻咻长鸣。伯乐认出这是一匹千里良驹,为它仅仅被用来拉盐车而惋惜,竟下车为之哭泣起来。这个故事实际是以伯乐与千里驹的关系来比喻人际关系,意即一个有才华的人,并非人人都能赏识,必须遇到个慧眼识英雄的人,才会把他从人群之中识别出来,加以提拔重用。如果千里驹遇不上伯乐,就像有才华的人遇不上能识别人才的人,那也可能会长期埋没,甚至在不得志的忧愤中默默地死去。千里驹遇伯乐的故事,看起来似乎有点机会主义的味道,即强调了人的机缘,忽略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可是,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机缘对于一个人的能否成才确是有一定关系的。正确的做法是个人既要不断努力,使自己具备成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恰如其分地向人表露自己的能力,为群众做点好事,以便于遇上能从人群中识别出自己而加以提拔重用的人。
中国历史上千里驹遇伯乐的实际例子,最为人所熟悉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只好东求西告地向人讨吃。有个在河边漂洗绵絮的老婆婆,认定韩信是个落难公子,将来定会有出息,经常拿饭给他吃。但是在韩信的出路问题上,老婆婆帮不上忙。而另有一个无赖汉,却不断地来欺侮韩信,叫韩信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以此取乐。事实上韩信胸怀大志,并且还有一身的本领,只是生不逢时,没有人赏识他,一时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已。项梁起兵的时候,韩信带着自己仅有的一把宝剑去投奔,当了一名小卒。项梁战死后,韩信又跟着项羽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既为项羽着想,也希望自己能得到重用。可是项羽根本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并没有重用他。韩信一气之下,投奔了刘邦。可是刘邦也不是伯乐,识别不了韩信这匹千里驹,他只是叫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负责经办粮草。刘邦手下的萧何却是个能够认识千里驹的伯乐。他与韩信谈过几次话以后,就认定韩信是位将才。当韩信由于得不到刘邦的重用而愤然离去的时候,萧何乘着月色连夜追赶,终于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向刘邦再三推荐,使韩信终于被拜为大将,在楚汉之争中立了大功,帮助刘邦建立起了汉朝。青年韩信胸有韬略,这是他足以成才的内在因素,是别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他的真正成才,则靠了萧何慧眼识英雄,把他从治粟都尉这个普通的职位中识别出来,并建议刘邦加以重用这个机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