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内因 第四节 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前面讲到的历史上成才的人物,除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少年英雄以外,都讲到了他们如何勤奋读书,但是读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有些人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能够在生活实践中注意学习实践经验,并且为社会国家民族做出贡献,也应当算是难得的人才。历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如建造赵州桥的石匠李春,对纺织业做出过贡献的黄道婆,谁能说他们不是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才?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书本知识很丰富,但是实践与知识脱节,就不能说已经成才。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可是叫他带兵去跟秦国打仗,却一败涂地,长平一战,丧师40万。谁能说像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已经成才? 书读得多,得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如果不能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那么书本知识还只能算是死知识。能把书本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并且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这才成了真知识,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先举几个由于缺少读书的条件,书读得不多,甚至可能没有读过书,却对社会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成才典型。

东汉时的蔡伦,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得没法活了,被送进皇宫里做了太监。他原先没有读过书,老太监见他可怜,告诉他做太监也得有文化,才能接近皇帝,受到重用。于是他就在老太监的指导下发愤读书。蔡伦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很重视实践,读书时也专挑那些讲打铁、缫丝、纺麻一类容易实践的书来读,并且读了以后还要亲自去实践一下。他有时到打铁作坊去抡几下铁锤;有时到纺织作坊去缫丝纺麻。蔡伦工作起来很仔细,所以样样事情都能学得会,做得好。皇帝看蔡伦聪明勤快,办事可靠,就提拔他作了尚方令,专门负责制造宫廷用品。蔡伦看到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木牍写成的,十分笨重,连大臣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一大捆竹简或木牍,一份奏章就有好几十斤,读起来很费劲。当时纸虽然已经有了,但是还很粗糙,不适宜用作书写。蔡伦想,如果把纸改进一下,把它造得又轻又薄又白,就能用来书写了。他从纺织作坊里拣来乱丝、麻头等废品,再加上破布、破渔网、树皮等做原料,进行试验。一次试验失败,再做第二次。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书写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有功,皇帝封他为龙亭侯。他制造出来的纸就被称为“蔡侯纸”。蔡伦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文盲,经过努力学习,既读了书,并且通过实践,成了一位改进造纸技术的专家,为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