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规律,和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便于翻阅、利于图书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例如甲骨文书的装订,据考古学家们考证,是中间钻孔用绳串连的办法。这是由甲骨这种材料的特质所决定的。舍此,似乎也想不出更适合这种材料的装订办法。正规书籍产生之后,其制作材料有过竹木简、缣帛和纸张的变化;其制作方法有过手写和印刷的变化。因此,正规书籍的装订形式也就适应这种变化,先后出现、流行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形式。而每种装帧形式的形成、流行与演变,又几乎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或文化背景。探讨它们的演变规律,是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课题。
(1)简策
简策就是编简成策的意思。“策”就是“册”的假借字。古代有些词有音无字,行文时只好依声托事,借用同音的字加以表示。这种现象,文字学上就称为同音假借,也称为古音通假。“册”是象形字,像是绳穿、绳编的竹木简。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册”字说:“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礼记·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在这句话的“策”字之下,有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分别作了解释。一位是东汉的郑玄,他说:“策,简也。”一位是唐代的孔颖达,他说:“策是众简相连之称。”郑玄的意思,“策”就是竹木简;孔颖达的意思,“策”是编连在一起的竹木简。两个人的解释都对,但角度不同。我们把这两个人的解释综合起来,那就是一根一根写了字的竹木片就称为“简”,把若干根简编连在一起就成了“策”(册)。可见简策的确是编简成策的意思。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