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医药学成就,除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外,突出的还有温病学说和种痘术。
温病学说是中国古代治疗传染性热性疾病的医学理论。明末的医学家吴又可为此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吴又可(公元1592—1672年),名有性,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他在医疗实践中,亲眼看到当时一些医者照搬《伤寒论》的方法来治疗流行性温疫病,致使很多患者死于误治,感到十分痛心。为此,他提出了“墨守古法不合今病”的革新思想,并对温疫病进行全面研究,在病原学、传染途径和方法、流行的特点、治疗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温疫之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这种异气为“戾气”,进而又发展为“杂气”。“戾气”指发病急骤,病情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的致病因素;“杂气”指病源多种多样,并可导致多种不同的病症。他反对历来医家多推崇的《伤寒论》的主张,提出了应该重视“温病”的见解。其对温热病的治疗,强调以驱邪为主,重视攻下法。他的代表作是《温疫论》。
在吴又可的影响下,清代一批医家致力于温病的研究,形成了独立的温病学说。它和伤寒学说并行,被称为中医治疗外感的两大学说。
种痘术是中国医学对于世界免疫学的一项重大贡献。痘疹就是天花,是一种可怕的恶性传染病,历来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到了明代,中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终于为预防天花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