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瓦市勾栏演出的另一种节目杂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熟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与西方戏剧相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主要表现在它是歌舞、散乐、杂技、说唱、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结晶。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戏剧性因素的萌芽,历史久远,早在宋代之前的各代散乐百戏中就已包含有综合性的戏剧性表演因素。晚唐时,出现“杂剧”名称,情况不详。不过,据推测,指的可能就是歌舞小戏。至北宋时,杂剧艺术开始成熟并成为宫廷和民间瓦市勾栏经常演出的艺术品种。在金代,与杂剧相同的艺术形式称为“院本”。南宋时,杂剧以新的面貌盛行于临安而被称为“南戏”。至元代,北方的杂剧与金院本进一步发展成为元杂剧。元杂剧又称为“元曲”。
宋、金时代杂剧的音乐结构一般由三个大段落组成。第一段称为“艳段”,说唱表演日常生活内容;第二段称为“正杂剧”,说唱表演主体故事情节;第三段称为“散段”,也称“杂扮”,属于逗笑滑稽表演。正式演出之前,先要演奏称为《曲破》的器乐曲,艺人称此为“起色”。这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前奏曲”或“序曲”。由于杂剧与歌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它的音乐主要来源于前代流传下来的歌舞大曲,如唐代的《六幺》、《梁州》、《薄媚》等等。宋代一些杂剧剧目的标题、名称,就开门见山地表现出了这种对前代歌舞大曲音乐的继承:如所谓《崔护六幺》、《莺莺六幺》等杂剧,就是用《六幺》大曲音乐来演“崔护”、“莺莺”的故事;《四僧梁州》杂剧,就是用《梁州》大曲音乐来演“四僧”的故事;《郑生遇龙女薄媚》杂剧,就是用《薄媚》大曲音乐来演“郑生遇龙女”的故事。此外,也还吸收了一些说唱音乐和一般民歌;金院本音乐主要来源于北方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宋杂剧和金院本的伴奏乐器,都主要使用鼓、笛、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