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政权,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政府一方面在国内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同时也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871年9月,中日双方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伊达宗成经过会谈后,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决定正式建交,互开口岸,通商贸易,并互派外交官,设立使领馆。这就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中日人员交往频繁,两国的官员、文人来往不绝,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佳话。
1871年中日建交后,日本不断派遣使节和外交官来华,清政府直到1877年1月才正式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首任驻日公使。11月27日何如璋率第一届驻日使团乘海安轮从上海出发,30日抵达长崎,长崎烟台鸣礼炮21响并升起龙旗致敬。使团在长崎、神户等地都受到华侨和日本群众的盛大欢迎。12月28日正式向明治天皇递交国书。不久即选择环境幽静秀美的东京芝山月界僧院作为中国公使馆临时馆址,开展各种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第一届中国驻日使团中,对中日文化、交流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人物,并非公使何如璋,而是首任参赞官黄遵宪,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维新思想家、政治家。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县)。他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不满封建科举制度,而希望到广阔天地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到过广州、香港、天津、烟台等商埠,见识较广,眼界开阔。黄遵宪满怀爱国热情,留心时务,主张改革,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876年他考中举人,次年由何如璋推荐为首届驻日使团参赞官。黄遵宪不顾亲友们的阻拦和惋惜,毅然抛弃了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他是首届驻日使团中最活跃的核心人物,不仅负责与日本外务省及各界人士的联系,而且使团与日本方面的交涉照会及向清政府的报告,也常常由他起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