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历代关中农田水利 第一节 秦人兴建郑国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必须发展水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相继在这里凿成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