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节选)
2005年9月9日上午,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教师代表时,引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向教师代表们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在教学工作中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孔子笔下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用今天的话讲,“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存在困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怎样启发呢?孔子提出了“举隅”的主张。“举隅”,就是举例子或者举出事物的一个方面。朱熹对“举隅”的解释是:“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不复”,是强调施教者活动的暂时终止,并不是说“下课”,停止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时机去独立思考和内省,去想一想,去探索一番,从更深更广的范围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意开辞达的效果。“不复”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把握分寸,适可而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