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篇 诗意生存——隋唐时期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这是唐朝思想家李翱提出来的,即所谓的“灭情复性”。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现在甘肃奉安东)人,贞元年间中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东南道节度使。在政治与思想上都受韩愈的影响,而且他们还是挚友。他对韩愈极为尊敬,说从孟子之后,韩愈是最杰出的学者和儒家代表,所以他的字“习之”就是向“退之”学习的意思,退之是韩愈的字。

他对韩愈的性三品学说(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恶人三个品级)进行了发展,他认为将人性分成三个品级,等于是把人性的先天差别说得太绝对了,不利于宣传和被大家所接受。因此他不但从思想上发展、补充了韩愈的性三品,而且还专门写了《复性书》。

他认为,“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意思是说圣人与凡人的人性本来是相同的,人人都是性善的,圣人与凡人或者恶人的区别在于,一种人天生就能体现天赋的本性,不为情所诱惑,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有的人则沉于情、色之中,而使本性迷惑,这样的人是凡人。他对此评论道:“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先天地符合封建伦理准则的,这种本性就是成为圣人的前提。而有的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受到情的诱惑与干扰,七情不断地迷惑人的本性,使性善无法发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