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佛教学者,从当时流行的玄学的背景出发,对讲性宽智慧的《般若经》和其他佛教经典作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形成了本无、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本无与本无异两宗,合称“六家七宗”。鸠摩罗什的弟子、东晋著名的佛学家僧肇特别作了《不真空论》,针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的观点给予了批判性的总结。僧肇认为,对于佛教空宗所说的“空”,应当从“不真”即“空”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像般若各派那样,或者从事物没有实在的本性去理解,等等。而所谓“不真”,也就是“假有”,佛教说“空”,并不是说现象世界不存在,即所谓绝对的断灭的“无”,而只是说它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存在;虚假的存在依然是一种存在,依然是“有”而不是无。所以,性空和假有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例如,道士作法变出的幻化人,汉武帝便有过切身的体验,所以不能说没有这幻化人的存在,只是这幻化人不是真人是假人罢了。“空”的含义,也应当从这一角度去理解。
僧肇的“不真空”论对佛教学者更好地理解空宗性空的学说提供了帮助。其实,中国佛教的各个分支,都是力图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人们达到对现象世界的虚幻性的认识,从而自觉放弃对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执着追求,以此来摆脱人生的痛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