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经济学和知识 -6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我只不过强调个体计划的相互和谐共存,与个体计划和实际外部事实或客观论据的和谐共存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时,我当然不是要表明,主观上的相互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由外部事实造成的。除非不同人们的主观论据都来自于同样一些客观事实的经验,否则就没有理由认为它们应该永远一致。但问题在于,纯粹均衡分析并不涉及产生这种一致性的方式。在描述它所提供的一个现存的均衡状态时,人们只是简单地假定主观论据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均衡关系不能仅从客观事实中推导出来,因为分析人们将做什么只能从他们所知的问题开始。均衡分析也不能仅从一系列既定的主观论据开始,因为不同人们的主观论据可能相一致,也可能不相一致,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决定了均衡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如果我们找不出自己关心公认的虚构均衡状态的理由,我们就不能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不管过份追求纯粹的经济学家们偶然说过些什么,唯一能证明这种关心是合理的办法,就是假定存在一种倾向于均衡的趋势,这点似乎无可置疑。正是根据存在这样一种趋势的判断,经济学才不再是纯粹逻辑的游戏,而成为一门经验科学。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转向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的经济学。

按照我们对均衡状态意义的分析,会很容易他说出存在均衡趋势这个判断的真正内容。也许它几乎不意味着任何事情,而仅仅是假定在某些条件下不同社会成员的知识与意图越来越趋于一致,而且用更缺乏一般性和精确性而不是更加具体的术语去说明同一件事;或者是假设,人们的预期,特别是企业家们的预期将变得越来越正确。这样,存在均衡趋势的断言就很明显是一种经验性的命题,也就是一种有关在现实世界中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断言。这种断言起码在原则上能得到证明。从而它给予我们某种程度的抽象说明,即一种似乎有理的一般意义上的含义。唯一的麻烦在于,我们对下面两点仍然是一无所知:(a)假设这种均衡趋势存在的条件;(d)个体知识改变的过程的特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