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挖一个后现代的鼻孔先荣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生力啤酒广告》中,他是那位网名如梦变脸后的“如花”。

如花是谁?现在基本上再提这个问题只会遭来鄙夷的眼神。

不知从何时兴起,一个满面胡茬、手挖鼻孔的形象悄然成为了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一个“符号”。无论是在BBS中、各种聊天室中或者MSN以及QQ,有些人甚至将它设置成手机里的屏保随身携带。这个相貌猥琐的形象到底是谁?恐怕会有无数人可以异口同声地报出答案:“如花!”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尽管处处充斥着低俗、无聊、莫名其妙的场景,但总体上电影依然有着一定的故事主线,有迹可寻。周星驰本人所扮演的角色也都将插科打诨作为一种“调剂”,夹杂在正常的人物表现过程中。真正在其电影中起到颠覆剧情、甚至将反电影传统的人物形象贯彻地最为彻底的就只有“如花”——一个总以满面胡茬、手挖鼻孔的形象出现的身份不明的人物。在电影中,他可能会在任意时刻出场也会在任意时刻消失,完全没有前兆与任何逻辑可言。他本身的形象更是与电影表现本身毫无关联,纯粹起到串场或简单的搞笑功能。大众会在对其言行放肆大笑之后,却又会将这个人物深深印在脑海之中。

现代符号学的著名学者朗格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感性形式呈现”。这种“主观的现实”是无法用推论性的形式加以表达的,而只能用艺术符号或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人类对于艺术符号的把握,实际上就是通过某种简化形式对人类自身的情感所进行的认识活动。因此当“如花”这一符号流行于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其实不难理解,电影里的“如花”只是一个龙套,一个既可笑,又可悲可怜的小人物。大众在爆笑之后也会潜移默化对其产生了同情,甚至会与自身价值联系起来。于是一部分人群通过复制以及传递“如花”这个符号表达自己身为社会中微弱个体的自怜与自嘲的真实感情,而这种“符号”同样也起到了传达彼此间沟通的作用。 简单以一个字来概述“如花”这个符号,再没有比“贱”更合适的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