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智能的梦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构思过度"对创作是一种危害,营养过度对健康是一种摧残,而江河湖泊水质中的营养过度,实际上是一种污染。智能也是一样,过分地运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导向灾难。

前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绑票杀人的大学教师,从案情看,似乎不必先把"性本恶"的帽子加到他头上。

事情的起点竟然是一次愉快的嬉戏。这位教师从老家回单位的半道上看到河堤上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就凑了过去,后来其他孩子陆续走了,他还在与一个七岁的孩子玩着左转右转的游戏,十分开心。没想到孩子转晕了,一头栽进河堤边的污水沟里,摔落了几颗牙齿,满脸是血。这位教师紧张又慌乱,担心孩子的家长加罪于自己,只能用手去捂孩子血淋淋的嘴,这一捂他的手就没有放下来……

不知犯罪心理学家是如何论述胆怯和疯狂之间的关系的,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极端却总是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一切疯狂背后总隐藏着胆怯,而极度的胆怯又会转化为疯狂。但是,在我看来,无论导致多大的疯狂,在事过之后大多还是会良知复苏的,尽管这种复苏有时已经于事无补。

也有一种东西能阻止良知的复苏,那就是全然失控的智能梦游。智能梦游一旦开始就进入自己狭小的逻辑坑道,坑道外的风景看不到,逻辑外的道义也喊不醒,只知下一步接着这一步,着魔一样走下去。任何复苏都需要惊醒、打断、脱离,布莱希特为了防止戏剧观众进入迷迷糊糊的梦游状态就用过这种办法,以求观众能获得理性复苏,但生活中缺少布莱希特,很难把梦游者惊醒、打断、脱离。这个罪犯(叙述至此我们已经无法再称他为教师了)正是进入了这种状态。也许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应解释为杀人而只是把一个半死的孩子稍稍往前推了一步,也许暗喜自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也许对自己害怕的孩子家长还心存恼怒,他居然顺着邪恶的惯性投入了盘算,而一进入盘算,他的兴奋机制就被调动起来了。他想,我既然已经化繁为简,为何不进一步化害为利呢?脑子一转,他便制造了孩子还活着而只是被绑架的假象,向孩子的家长进行敲诈。一想到这场假绑票的种种技术性环节,种种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的战术,他的大脑神经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它问题什么也想不到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