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获奖,蔡楚生并没有感到有太大的兴奋,因为早在1935年由他编导的《渔光曲》就在国际影坛上扬名,荣誉和掌声,鲜花和喝彩,在1947年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公映,更是把蔡楚生的横溢才华显现无遗,令其导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但对于这次似乎是秘而不宣的本该公布、但却难以公开的颁奖秘密,真是匪夷所思。蔡楚生难以理解,也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一名普通的导演,作为一部普通的影片,蔡楚生是极不愿意将之与残酷的政治路线斗争缠绕在一起的。然而,个人的良好意愿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绝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身为电影局主要领导和主抓电影工作的负责人,讲党性、讲原则,使得蔡楚生心里深深明白,个人的渺小是无法抗衡外界的强大力量。蔡楚生只是谨慎地、很有原则性的、并且还很有分寸地在与王为一通信交代其他工作事项时,顺便透露地写了一句“《南海潮》的票数最多”。不知内情的王为一得到这一消息,自然是乐在心间,更加踌躇满志,更加期盼与蔡楚生再次合作把下集早日拍成的信心和决心。时隔不久,蔡楚生又来信说道:该届“百花奖”颁奖活动不办了。这无形中给王为一的心中又增添了一团疑云。
当年的6月,本该按时进行颁发的“百花奖”,自然是不能如期举行。广大观众和热心读者焦急得又等待了两个多月时间,评委会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询问信件有数百封之多。此时,文化艺术界的文艺整风运动已进入了白热化程度,继续发奖已成为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中国电影家协会在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明文通知之下,进退两难。在时隔一年之后的1964年年底,违心地借用社会上的“左”倾观点,自诬此次《大众电影》“百花奖”所有的获奖影片“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文艺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不符合当前的革命形势,已经呈报上级批准撤销了这次评奖。”至此,经过众多权威部门和群众团体通力合作、有近90万人积极参与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终于在强大政治形势的压力之下无疾而终。1966年7月后首创“百花奖”的《大众电影》被迫停刊,直到1979年才重获复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