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部分 动机理论 第六章 非动机的行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努力(即应对、取得成就、尝试、有目的)和存在一成为(being-becoming)(即存在、表现、成长、自我实现)之间的具有科学实用性的区别。当然,在东方文化和宗教中,例如在道家中,这一区别是常见的。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些哲学家、神学家、美学家、神秘体验研究者和越来越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等也这样认为。然而,据我所知,迄今考虑过“存在”(或某些类似的东西)这一重要甚至是基本的范畴的仅有的几个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K.戈尔茨坦、H.A.默里以及一般像G.奥尔波特、W.沃尔夫、G.墨菲等这样的人格研究者。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是立足于犹太一基督教神学之上的。特别是美国文化,更为清教徒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所主导。这种精神强调工作、努力、奋斗、冷静、认真,特别是强调使命感。“一旦我们涤除了无意识的机械主义偏见,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多余’与经济节约对人类发展是同样基本的:例如,美在进化中起的巨大作用并不亚于实用性,因此我们不能像达尔文那样把美仅仅看成是求爱或受精的实际手段。总之,我们可以把自然看成是一位熟练的技术工人,他力图节省材料,使收支相抵,把工作干得既有成效,又花费少。但我们同样也有理由从神话学的意义上把自然看成是一位诗人,工作于隐喻和韵律中。对自然的机械主义的解释和对它的诗性的解释都同样主观,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用的。”(Mumford,1951,p35)">就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一般来说,科学,特别是心理学,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美国心理学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过分实用化,过分清教化,具有太多的目的性。这一点不仅明确地体现于美国心理学的影响和公开宣称的目的中,也体现在它的研究视野的疏漏和取舍之中。在教科书中,没有什么章节是涉及嬉戏和欢乐、闲暇和沉思、闲逛和游荡以及非目标、非用处、非目的的活动,也涉及不到对美的创造与体验或非动机性活动。这就是说,美国心理学忙于从事仅仅是生活的其中一半的研究,却忽视了生活的其他领域——也许是更重要的一半的领域!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也许可以被描述为是专注于手段而不顾目的。这种哲学,几乎包含于整个美国心理学中(包括正统的和修正的心理分析)。美国心理学一贯根本忽视能动性以及终极体验(这种体验是无为的),而关心那些能完成某些有用的事情的应对、改变、有效、有目的的活动。在约翰·杜威的《评价的理论》(John Dewey,1939)中,这种哲学表现得非常明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那里,目的的可能性实际上被否定了。目的本身只是其他手段的手段,而后者又是其他手段的手段……(虽然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他确实是接受了目的这一概念。)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