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科士尼格正在为外交部写一份报告,题为《法国电视中的奥地利形象》,副标题“奥地利,一部室内电影”。他是在看了几部根据阿图尔·施尼茨勒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后才有了写这份报告的念头。这几部电影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在单调的室内活动;所谓的“外界”顶多只是一辆马车的内车厢。科士尼格在报告中已提到,电影正是以这样的布景来传达奥地利形象,布景指的并不是用来装饰场地的奥地利特色,那些单调的房间本身就是奥地利特色,人物正是在其中经历外界的一切。无历史的无人之国,无历史的小人物:在这些电影中,奥地利特色似乎就体现于此。如果有人激动万分地走进房间,令他激动的原因必然与国家无关,只和公寓的前厅有关。科士尼格试图说明,由于电影从不表现国家,也没有介绍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度——如历史——因此片中人物仿佛在作一种朗诵表演(或许他们之前就在前厅里背台词)——拥抱也是一种记诵,熟记对视的方式,熟记接吻的方式;而电影本身……(他想说什么?)而由于电影中的角色……(他也会熟记句子吗?)并不是真正生动的人(什么意思?),而只是……熟记表演,就像伪装一种生活……而正如上文所言,科士尼格写道,当一个国家的特色似乎仅限于单调的装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体验层面……因此这些电影将奥地利塑造成一个仅仅只在讲述“连载故事”的国家,仿佛这就是真正的生活!(话说回来,哪个国家和体制不把连载故事当作体验呢?)因此这些电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