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孤岛岁月 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反法西斯战争。祖国已是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杨绛和钱钟书人在国外,心在国内。他们时刻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国破家亡的消息,深深地刺激了他们的心灵。钱钟书写于一九三八年的《哀望》一诗,表达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

白骨堆山满白城,

败亡鬼哭亦吞声。

孰知重死胜轻死,

纵卜他生惜此生。

身即化灰尚赍恨,

天为积气本无情。

艾芝玉石归同尽,

哀望江南赋不成。《槐聚诗存》,三联书店 1995年3月版,第20页。">

诗篇“哀望江南”,正是国内家庭的变迁,使他们沉郁哀恨,忧死伤生。

早在前一年,即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第一次空袭苏州的时候,杨绛的家里只有父母亲和她的大姐姐、小妹妹。一架飞机只顾在他们家的大厅上空盘旋,大概因为这些房子比一般民居高大,被怀疑是什么机构的建筑。在日机轰炸下,家人从前院躲到后园,又从后园躲回前院。小妹杨必后来告诉杨绛说,“真奇怪,害怕了会泻肚子”。果真全家都腹泻,什么也吃不下。

第二天,杨绛父母带着大姐、小妹和两个姑母,逃到苏州郊外的香山,暂住在一位曾委托父亲为之辩护过的当事人家里。

这年秋天,杨绛的母亲唐须荌得了“恶性疟疾”,这种病不同于一般疟疾,病症是高烧不退,奄奄一息,不能外逃,终于在香山失陷前夕,溘然长逝。多亏杨绛的父亲事先用几担白米换得一具棺材,第二天,父女几人把母亲入殓,找人在蒙蒙阴雨中把棺材送到借来的坟地。当天想尽办法,请人在棺材外边砌一座小屋,厝在坟地上。瓦上、砖上、周围的树木上、地下的砖头石块上——总之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写满了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认。然后,他不得不舍下四十年患难与共的老伴,带着两个女儿到别处逃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