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噩梦般的“文革”的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钱钟书、杨绛伉俪在中国和国际的学术界重新露面。
一九七九年春天,杨绛与钱钟书同机出发赴法,钱钟书转机赴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的第一个访美代表团;杨绛则留在巴黎,参加由梅益为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访法代表团,作为期近一个月的访问。这是一个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各专业学者的学术访问,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与法国的文化交流,考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学术成果。
杨绛如饥似渴地汲取国外的研究成果,她看到了许多未曾看到的书籍,并利用这个机会,购阅了不少自己需要的书刊,她怀着丰厚的收获回国了。
杨绛因翻译《堂吉诃德》而获西班牙政府颁发的大奖,并通过西班牙驻华大使馆邀请她出访:第一任大使邀请,杨绛谢绝了;第二任大使送来正式的书面邀请,杨绛正式地以书面谢绝了;第三任大使通过中国社科院领导马洪去请,杨绛感到实在“赖不掉了”,才答应下来。说起此事,钱钟书无不得意地说:“三个大使才请动她!”
杨绛是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一道到西班牙和英国去作学术访问的。这次访问,她也有很大的收获。
杨绛就在这匆忙的访问中,不时思考着学术问题,利用各种机会,解决文学翻译上的疑难杂症。杨绛曾谈过中国明代天启年间,意大利耶稣会神甫艾儒略用文言文撰写的《职方外纪》,这是一部记述“绝域风土”的书籍,其中讲到西班牙的一节说:“国人极为好学,有共学在撒辣蔓加与亚尔加辣二所,远近学者聚焉。高人辈出,著作甚高,而陟禄日亚与天文之学尤精。古一名贤,曰多斯达笃者,居俾斯玻之位,著书最多,寿仅五旬有二。所著书籍,就始生至卒计之,每日当得三十六章。每章二千余言,尽属奥理。后人给彼像,两手各执一笔,章其勤敏也。”杨绛思忖,书中提及的这位从出生到死,每日撰写七万多字的“名贤”究竟是谁呢?她翻译《堂吉诃德》时,发现堂吉诃德提到的一个人名字“托斯达多”很像“多斯达笃”。她顺藤摸瓜孜孜矻矻,终于考证出多斯达笃(即“托斯达多”)就是西班牙阿维拉主教的译音,“陟禄日亚”是神学的译音,两所“共学”便是指撒辣蔓加与亚尔加辣两所大学。而“托斯达多”是绰号,不是人名,意思是“焦黄脸儿”。可是他为什么绰号“焦黄脸儿”,他的身世如何,杨绛“总觉不放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