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登陆部队的投放、建立阵地,稳固住后进而将阵地扩大的为基地乃至基地群,这种打法与进攻“砚池口”时一模一样,但规模要大得多得多。
长话短说,基地群建立完成后,其实反而意味着我方主力更加危险了,因为“金汤”潜艇群能够制造的“电磁屏障”虽然强大,但为了保证能量密度,所以它的传播距离不能太远,能够从海底100米处覆盖整个宽阔的登陆阵地就已经非常不易了,如果想把能够容纳数千万兵力的偌大基地群也包裹在其中,这是不现实的,就算让“金汤”潜艇群从百米水下冒出来,以上浮的姿态减少能量传播的衰减,以求向前推进“电磁屏障”的保护范围的话,那减少的衰减所能够增加的保护范围,和现在的情况比,也只是聊胜于无而已,根据计算,大概能前推个3-5公里左右,这点距离对于交战范围在2000公里以上的这个超大战场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这点前推距离根本不足以保护住基地群的上空,那么此时再遭到“暗黑殿”的攻击,就只能凭着主动打击、被动拦截以及自身的防护力硬抗等手段了,这种危险系数,比起处于“电磁屏障”之下时自然高了很多。
至于为什么不研制一种能够在地面上使用的“电磁屏障”发生系统,就像把“金汤”潜艇给搬到地面上来一样,这个我方当然不是没想过,只是无法实现,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当然不是运输,虽然系统很大,但以我们的能力,将其搬到岸上还是没什么难度的,而真正的难题则是无法解决散热难题。
因为反物质在产生能量生成“电磁屏障”时会释放出比核反应堆工作时更多的多的巨量热能,这些热能如果得不到散发、主机得不到及时的散热,结果轻则会把发射系统整个熔毁,重则就是变成反物质丨炸丨弹原地爆炸。
那么既然要散热,就得有能提供带走这些废热的介质,而毫无疑问,天然存在的海水是最好的冷却介质,它的高速流动以及巨大的总量,能够源源不断的将废热带走,保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这套系统装在了潜艇上,因为潜艇就在海水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散热条件。
同时这还是除了保证潜艇本身安全性之外另一个为什么让整个系统在水下100米处工作的原因,因为被海水全面包裹的散热效率最高,虽然上面提到的可以露出水面,不过那也只是发射终端露出来了而已,系统的主要部分还在水线以下,要不然它也暴露在空气之中,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反观“暗黑殿”在“蚌洋崖”的“电磁城墙”也是一个道理,它们也是最多将发射终端部署在陆地上,而系统的主要部分都要浸泡在海水里以保证散热。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磁城墙”出现在“蚌洋崖”也不仅仅是那里重要,是一个与我们进行阶段性决战的战场,要下大力气守住,也有那里是群岛地形,诸多的海水可以利用,要不然把“电磁城墙”安装在另外三个战略要地上恐怕都做不到。
而这样的难题本质上与除了“高压气冷核反应堆”之前的核电站为什么都要建造在海边是一个原因,都是依托海水,方便冷却,只是核电站产生的废热相比反物质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前者只要放在海边就可以了,但后者就不仅要在海边,更要泡在海水里。
如此一来,“电磁屏障”在短期内也就注定只能在水里放着了,研制一种可以用气体冷却的类似系统,是目前“山海集团”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距离突破再到实用化还比较遥远,要这场大决战去等它,显然是来不及的。
书归正文,基地群的建立,给了我们一个进攻的支点,但也给了“暗黑殿”一个巨大的反击目标。
这个在人马刚刚到位,还没完成最终部署时就开始了—
“暗黑殿”针对我方基地群发动了大规模袭击,这次它们使用的第一招,还是最“经典”的战略级“气象控制武器”。
只是这次有了两点很要命的新变化,第一是以前的战略级“气象控制武器”是单个使用的,而这次“暗黑殿”竟然部署了足足6个,然后这6个还能完成并联,集中力量共同完成一次攻击,这样的叠加可不止是把原有单个的破坏力增强了6倍这么简单,根据计算,这种量堆叠到这种程度后,已经足够产生质变,各种极端天象的破坏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骇人的程度,就是那种想要形容一下都会感觉词穷的程度。
如果胆子小一些的人看了,就这声势便会将其吓得肝胆俱裂。
而第二则是这次“暗黑殿”也拥有了除气象武器之外的其它“自然武器”,比如之前提过的“地质武器”,其毁伤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制造规模巨大的地震,能在局部范围内,产生里氏8.5级的地震,这级别如果发生在城市里的话,便已经是非常具有毁灭性的了,如果发生在基地群里,虽然这里的建筑物、工事强度不是民用建筑能比的,可它让人抓狂的地方在于它释放的时间相当长,大有一种“不把你晃倒不罢休”的意思,很多建筑扛得住一阵,可扛不住这么长的一阵,所以最终还是会被晃倒。
并且这“地质武器”还不是独立的,而是连接在战略级“气象控制武器”上的,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具备制造地震功能的新增“模块”,那么加上这个“模块”的它,便正经升级成了拥有多种自然现象攻击手段的“复合型自然武器”。
另外,这6座“复合型自然武器”还都学聪明了,不像在“砚池口”里那样直接摆在外面,而是都建造在了这片空间内的地下山里,方法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将山体内掏空,将整个系统全部建在其中,但难对付的是,这些山不仅表层是厚重的山体,对里面的武器产生了保护作用,“暗黑殿”为了增强其防御力,更是将山体打造成了“三明治”结构,既自然山体只是其中一层,还是最中间的那一层,在里面又一层人工加固层,在外面则最夸张,竟然有一层用贫铀装甲制成的保护罩,这个保护罩虽然是由很多很多块装甲拼接而成,但却经过不厌其烦的,不同形状的组合,将整个山体全部盖了个严实,没有露出的部分不说,还能几乎完美的契合山体的起伏和走势,让人在外表看去,这就是6座金属大山。
这样的防护,让它们的防护力达到了一个堪称极端的程度。
常规的打击手段几乎不可能将其击破,就算是核打击也不行,特别是面杀伤类型的攻击对于这种死硬死硬的点目标的效率已经低到了让人无法忍受。
仗着这种“你打不死我”的防护力,“暗黑殿”开始用其疯狂攻击我们,只是整个基地群的分布范围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如果要量化一下的话,那比北京市的总面积都要大,超过了2万平方公里,已经比的上一个小国家了,更是能占到整个格陵兰岛总表面积百分之一的程度。
所以这些“复合型自然武器”的攻击强度虽高,但无法一次性覆盖整个基地群,它想要往前打,就得“一口一口的啃”,它一次攻击的覆盖面,大概能相当于基地群的十三到十五分之一左右,所以它即便能持续向前推进的话也要费上一段时间才能兼顾过来。
从开打到现在,整个基地群已经被它肆虐了大约十五分之三的面积,被肆虐过的位置,损失非常惨重,伤亡、技术装备的被毁、建筑物以及各类设施的被破坏,每一笔拿出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我们当然不可能就这么情着让它打,所以反攻也在它肆虐的同时开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