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其实并不是一个残忍的皇帝,但是自己都七十多岁了,却被一个自己平常十分信任的家伙给诋毁成了这么个情况,当然压不住心里的火气了。
“陛下息怒,莫非是安禄山已经跟李昀交战了?”
“李昀已经将安禄山的先锋部队全部剿灭,并且得知了安禄山的底细,此番定不能让安禄山轻易入关,不然朕的威严便是一个荡然无存的局面!”
李隆基说出来的这话,其实是李昀早就想到了的,这封书信里面,他当然在行文的时候也是稍微用上了那么一丁点的技巧在里面。
李隆基就是那种天生自我感觉不错的家伙,这一点李昀是知道的,所以他的书信并没有着重汇报河东道的战事是多么多么的吃紧,而是在担忧安禄山一旦攻下河东道或者入了关了,会给老爷子和贵妃的名声造成多大的影响啊!
结果果不其然,这真正的击中了李隆基老爷子的软肋。
安禄山不想干师出无名的事儿,老爷子当然知道,他也更知道安禄山一旦攻下了河东道的话,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事儿不一定会被他夸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大唐那么多的百姓,就算是相信的不过就是十之三四,也会让李隆基觉得自己晚节不保。
“但李昀不过就是四五万的人马,要想指望着他把这二十多万的大军拒在太原府之外,怕只能是权宜之计啊,李昀的书信传递到长安城已经过了好几天了,这期间一旦安禄山对太原府发动了猛攻,说不定如今太原府已经不在大唐的掌握之中了,还请陛下早做定夺啊!”
自己的名节,再加上大唐都城面临着的直接威胁,让李隆基这回终于明白了事情到了多么紧急的一个程度,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天天的在华清池里面泡着了,再这么泡下去的话,大唐的天就变了。
其实就算是之前把李昀派遣到河东节度使的位置上的时候,老爷子的内心里还是不相信安禄山真的会反了的,起码他是不相信安禄山会这么快就反了的,他还觉得河东节度使这个烫手的山芋正好可以算是自己给李昀的一个见面礼。
而现在读了李昀的书信之后,李隆基才知道自己这个见面礼真的给的有点太大了,万一李昀要是因为这一次安禄山的骑兵在河东道上有个啥三长两短的,自己的兄长估摸着在九泉之下都是不能饶了自己的。
“你倒是说说,现在派遣谁前去河东道,能帮李昀解了燃眉之急?”
这回李隆基是真的有点慌了,这么多年的无为而治,让他对现在大唐的很多细节是真的没有数了,再加上这些年推行的节度使制度,完全是让大唐基本上有点能耐的将领全部都在外面飘着,而且是在边境上的居多。
李隆基能想到的,什么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等等,现在全都在距离长安城不知道多远的地方呢,要是一个命令下去的话,等到他们带着人马来了,人困马乏不说,李昀估计都不知道被安禄山拿下了多长时间了。
要是一般的事儿,李隆基肯定直接把李林甫给召进来商量了,但是现在显然不是一般的事儿,安禄山和李林甫之间经常一唱一和的李隆基当然都是知道的,再一个,李林甫对于打仗也是毛都不懂一根,到了现在这个当口,李隆基当然也不敢用了。
陈玄礼也知道,作为太子一边的人,现在对于大唐来说的确是稍微有点危险的时候,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个机会,一个让李林甫的权力慢慢开始萎缩的机会。
所以,这个选人陈玄礼是必须得说出来的,他看着李隆基,当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头脑风暴。
对于陈玄礼的忠诚,李隆基是相信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李昀那可也是从陈玄礼的手下出去的,李昀的安危,不管是对于李亨还是陈玄礼,那可都是十分重要的。
“安西节度副使封常清,此时正在长安城,以我之见,着封常清率长安周围守军十万,支援李昀,之后再观察战况,视情形调遣朔方等地人马前来支援!”
“封常清?”
李隆基一听封常清这个名号,稍微皱了皱眉头,封常清乃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的将领,李隆基显然是一时间也不能相信他就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而且十万人马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十万人要是真的去了,长安城可就算是裸奔了。
“不错,封常清的确并非是我大唐如今正在独当一面的人物,但此人已经年近六十,这些年来一直都是在东征西讨,实在是一员猛将,如能让他给李昀当做副手的话,抵挡安禄山,应当不是问题。”
陈玄礼这番话也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他要表达的意思一个是封常清的能力的确还是有的,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封常清就算是去了,那也是得给李昀当副手,而不是去主导这场战斗。
这要是陈玄礼推举出来的是一个正经的节度使或者什么在大唐独掌大权的将军的话,李昀估计就得给这个人打下手了,但是现在,李昀可是暂时当做河东节度使使用,而封常清不过就是高仙芝的副手罢了,再加上李昀是皇族,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
李隆基也没有立刻就回答了陈玄礼的话,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还是得好好的斟酌一番的。
封常清这个人,李隆基虽然不怎么知道他打仗到底厉害不厉害,但是他这么一回想,的确是在他四十岁之后参加了不少大唐对外的战争,而且这些个战争的结果还都是不错的,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这个家伙都已经快到六十岁了,还没有当过一个地方的主帅。
究其原因,封常清不但是个大器晚成的将领,而且早年家境也是十分的贫寒,都已经三十多岁了,才死乞白赖的当上了高仙芝的一个侍从而已。
但这都不是李隆基重点考虑的,李隆基看重的是封常清这个人并没有在如今复杂的大唐朝堂形势下站队,换句话说,这个家伙不是李亨的人,不是李林甫的人,也不是杨国忠的人。
“好!即刻传令封常清,另外火速调配人马,三日之内务必全速赶往太原府!”
在这一瞬间,李隆基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挥斥方遒的模样,只不过当时是为了大唐的振兴,而现在,则是为了保护住自己的都城,在这一瞬间,老爷子的心里面还真就想了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这些年的无为而治的确是错了。
封常清在长安城甚至都没有一个府邸,早在孩童时期,他就跟着戴罪的外祖父到了安西节度使麾下,而且他的外祖父不过就是一个守城门小吏罢了,但却带着年少的封常清饱读诗书。
无奈封常清生的瘦小不堪又一个腿长一个腿短,形象实在是不太好,完全是依靠着自己的才能才一步步的走到了比他年轻了不少的高仙芝手下,其中的艰难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
而且自从少年时候到现在,封常清可真的是一直都在安西四镇,从来就没有在长安城任职过,这回过来,还是孤身住在驿馆里面,甚至长安城里面认识他的官吏都没有多少。
这次到驿馆里面传令并且把封常清领到李隆基的面前,那都是由陈玄礼亲自去的,封常清刚开始见着陈玄礼的时候那叫一个吃惊,还以为自己被人给诬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