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太大了,真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差距,甚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追赶的。
“锦衣卫原本就根深蒂固,所以他们的组建外围的时候是信手拈来。”东厂大档头在调研之后,发现东厂迟迟不能跟锦衣卫均势,关键在于人手的问题上。
人员基础做的太好了,而相比之下,东厂就非常的飘,缺乏根据。
因为之前东厂的根基明明就是锦衣卫,如今人家单干了,自然干的有声有色。
“锦衣卫之前在清廷潜伏的外围组织模式往往以街坊为单位,领头者称老大,彼此兄弟相称。这些人往往都是闲汉,对市井流言最是清楚。其下又有各种小人物为之收罗消息,一日三五条,汇聚起来却是极大的消息量。他们又有强大的数据团队给他们做分析。情报工作自然无往不利。”
“这些锦衣卫外围下属的闲汉,因为地面人头熟悉,经过考验之后就会给个锦衣卫或者是顺天府丨警丨察的编制,量才而用。这是如今锦衣卫最大的人手扩充途径,保证每个进入卫所的新人都能做事。”
“另一方面却还有一个谍报班。”东厂大档头汇报道:“锦衣卫早年间就收罗年龄不等的可靠人,汇聚一班,找人传授各种技法,又让他们在各行当磨砺。这些人资质极佳,忠心远胜市井闲汉,手段又高明,所以是锦衣卫派往各地开枝散叶的主力。”
方晴闭目颌首,不知道是在听还是睡着了。
花厅中冷场片刻,只听方晴出声道:“既然如此,咱们也照着做便是了。”
东厂大档头有些尴尬,道:“厂督,就怕咱们没这能耐。”
“唉,你就是死心眼啊。”方晴摇头道:“本宫说从谍报选人才,可说了自己去办谍报班?你将考察调研的东西整理一份出来,咱们名正言顺地向皇帝求人。那谍报班是大明的,又不是锦衣卫一家的。”
东厂大档头恍然大悟。
这是要明抢啊!
且不说锦衣卫肯不肯,皇帝能答应么?
东厂大档头到底是方晴挑选出来的衣钵传人,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关节:皇帝一定是会答应的。
如果进了谍报班就等于进了锦衣卫,日后这里就是个小山头。如果让学生在毕业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归属,他们在校期间的归属就只有一个:大明。
而且锦衣卫一家独大岂是天家乐见的?否则成祖为何要设东厂呢?
只有让东厂和锦衣卫均分,互相监督,天家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消息。尤其是锦衣卫已经出现了两次吃里扒外的恶性事件,第二次更是直接变节叛逃,最后都由锦衣卫自己处理了,显然不能让人释疑。
——不过,如果东厂也能有一个自己的谍报班,那就更好了。
东厂大档头心中暗道。
“陛下,第一批抵达里斯本的锦衣卫已经传递回消息。因为人种等多方面的原因,进展并不是非常顺畅,短时间内我们难以接触到对方的高层,只买通了几个商人做外线情报员,并且承诺了他们日后可以到大明经常、定居。”
王兴也是在复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接触情报人员,现在已经全面接管锦衣卫。
当然,如今的局面比之前要好太多,他可以长时间呆在京师,一边儿享受着京师优渥的环境,一面从容对蒙古方面进行布局,同时不忘记对南洋和陛下一直看中的泰西之地进行情报工作。
从这一点,不论是情报局还是东厂,都显得非常才大志疏,他们固然有与锦衣卫争一争高地的想把,但是却缺乏眼光和魄力。
很多事情都要上面下命令,而他们才会行动。
而徐梁的位置和压力,是不可能顾及到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的。
比如在泰西布点,在徐梁的规划中属于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这类事想起来了会说一声,更多情况是想不起来的。
但对于大明的谍报工作而言,这事就属于重要,但不紧急,所以王兴不可能为此专门来征询皇帝的意见,全靠他自己做出工作决策。
徐梁需要的正是王兴这样的干将。
然而徐梁也清楚,像是王兴这样的得力干将,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现实环境,已经不似先前那么恶劣,很多人才,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成长机遇。
所欲徐梁对此不得不慎重考虑选择,去培养。
根据徐梁学习得知,华夏经历了许多个选才阶段。
三代时候以名望选才,选出了尧舜禹汤;先秦时以门阀贵族举荐制度,商鞅、张仪等人皆是由此步入君侯厅堂;两汉以举孝廉选才能之士,其实也是名望和门阀举荐的集合体;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无不是为了一个的目的:选出国士为我用。
可惜任何一种选才方式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照大明选择圣人的科举方式,能够选出孙承宗、熊廷弼、卢象升等文武全才,可谓奇迹接连上演。
徐梁是不相信奇迹的人,即便自己转世重生,他也只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更偏向于培养合适的“螺丝钉”,而不是指望凭空掉下个天才救世主。
因为徐梁很清楚,像是自己这样凭空而降的人物,想要走到今天真的很难。他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所谓的穿越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帮助。
真正给予自己帮助是自己不屑的努力,还有积极对于这个时代的融入。
到了最后,徐梁已经明确感觉得到,是自己的团队,是自己的支持者再推着自己往前走。
“东厂给了我一份调查表。”徐梁将目光投到了桌上的一卷文案上,略带遗憾地说道:“是关于谍报学校的教材。”
王兴脸上没有任何异常,但他知道事情恐怕并不简单,否则皇帝陛下不会一句褒扬都没有,硬生生地转入另一桩事件。
徐梁看着王兴,道:“教材是你主笔,我审核之后确定的,但现在发现了问题。”
王兴动了动喉结,还是镇定地听着。他知道,这个时候慌乱没有任何意义。、
“教材中有十八处提到了忠于大明,忠于大明皇帝。”
徐梁也用低沉得近乎冷漠的声音道:“另外还有五十二处提到了忠于锦衣卫,不得背叛锦衣卫。同时关于忠于大明和帝室的内容只有陈述宣教,没有任何案例。而忠于锦衣卫、不得背叛锦衣卫的内容之下则有八个不同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解读。”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大到足以让我人头落地。
王兴心中暗道,身体反倒放松了。如果皇帝相信自己有不臣之心。此刻就不是与皇帝两人在书房说话了。
东厂也有自己的拘留所。
诚如徐梁自己说,谍报学院的教材是王兴主笔,他亲自审核。当然,审核重点放在了技术上,思想政治方面只是一扫而过。这主要是因为徐梁人并不是个政治敏感的人,也缺乏大兴文字狱的天赋。
同样。东厂整理出来的数据看起来骇人听闻,但将十八、五十二这等数字融入几十万言的“巨著”之中,其中还有大量图画、案例,就像是沙漠里沙子,很容易被人忽略。
日期:2020-08-12 18:17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