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龙却道:“陛下小看臣了,臣从来没有想过家族,臣只想将一生都献给科学,都献给教育。”
有着情报支持的徐梁,自然知道,黄岐龙说的都是真的。
这也是他不会去怪罪他的原因。
“朕听说,京师大学堂里外有不少人求学。”徐梁笑道:“你要学会甄别,你的衣钵终究是要传承的。”
黄岐龙羞愧的说道:“臣倒不是不想留下衣钵,而是臣跑的太快,怕后人追不上臣的脚步啦。”
说着黄岐龙兴致勃勃的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射击诸元开始讲解,愣是一张完整的炮表。
“这些东西,在西方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陛下,咱们千万不能落后,因为有了这个东西,火炮可以越打越准的。”黄岐龙拿着告知滔滔不绝,什么三维坐标,什么抛物线,各种函数方程听得徐梁头昏脑涨。
徐梁绞尽脑汁,才将各种知识与后世自己学习的内容对照起来,暗中恼怒,当年没有好好学习,导致穿越遇到这么多麻烦。
但是当初的课程不是白听的,他装作一副朕触类旁通,朕比你强许多的样子,对黄岐龙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指点,并完善了一些公式,并对于发展给了一定的方向。
黄岐龙对于圣人的指导,自然不敢大意,当下就坐在一旁,拿出稿纸,一通演算之后,发现竟然都是对的。
激动的说道:“笛卡尔给臣打开大门,而陛下如同神人般,一下子把臣提到高楼上了,可这更让人激动,因为高楼上还有星空呢。”
徐梁顿时一脸尴尬,朕就知道那么点东西,你就上高楼了?
“你才是神人。”徐梁由衷道:“将来有朝一日,百姓受你恩惠,或许真的为你塑造神像,祭拜呢。甚至后世的考生,要给你烧香放几个苹果,说几句黄子保佑呢。”
这可是孔圣人才有的待遇,黄岐龙连想都没想过。
但是这话从徐梁嘴里说出来,又有很大的可信性,一时间激动的满脸通红。
谈得差不多,又从内帑里随便挑选了几件礼物,让黄岐龙带着,便赶紧让他走人了。
徐梁知道数学也好,科技也罢,对于大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他当初就是一个学渣,不然也不会去做巡警。
今日与黄岐龙交谈,徐梁甚至产生了一种幻觉。
那就是时空再次交织,他重新回到了大学高数的课堂,听教授那充满了激情的讲课。
可这东西对自己是莫大的折磨。
其实徐梁并不是第一次遭受到这种折磨了。
有的时候,翻看锦衣卫的奏报,或者翻阅各类学刊,他都感觉到迷茫。
因为大明在西学东渐,在大明的积极推动下,产生了知识大爆炸。
你能想到,大明朝就已经论证地球是圆的,并生产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么?
你能想到,物理一下子蓬勃发展,搞出了一堆以各类学着命名的富豪么?什么宋应星、什么徐光启、什么雷神、什么电母,徐梁甚至想掐死这些科研人员。
你们命名就不能好好命名吗?
但是想到,后世西方的科学家们,也是动不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又觉得很释然。
想想未来,全世界的子民,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翻阅他们的字典,去了解华夏文化,去崇拜华夏的科学家的时候,徐梁心中忍不住有些小小的骄傲。
只是让徐梁有些隐隐约约担忧的是,知识大爆炸之后,他那点可怜的东西,已经不能融入大明的科学体系了,甚至将来教导儿子都成为问题。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跟自己一样是个学渣。
那是要继承大明帝国的,那是要引导大明帝国朝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行进的。
徐梁担忧了半天,才发现,自己这老爹八成是努力不成了。
只能交给京师大学堂的博士们了。
收了收心,徐梁对红娘子说道:“跟下面说一声,蒸汽机的事情可以对外推广了,任何人都可以制作蒸汽机并投入使用,但不许泄漏数据给西方任何人,告诉锦衣卫负担好责任,朕知道,这些东西早晚有一天会流入西方,但是朕希望这个时间是无限期。”
红娘子点点头,又问道:“陛下,若是担心西方,那我们可以暂存关键数据,或者关键零部件,让地方来我们这里购买,不更好么?”
徐梁没有采纳红娘子这个意见,反而解释道:“朕要开启民智,让更多的百姓去推进技术发展,就没有必要藏私,所有具体的数据,一并推广宣布。”
仅仅有工艺,没有具体的数据,想要推广是非常难的。
徐梁既然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就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子民走弯路。
他知道,这东西早晚会被西方学去,要知道国内的传教士的学术水平还是不错的。而且西方的科学家的水平,是这个世界最尖端的,他们肯定会以非常短的时间内,攻破这些东西。
但是徐梁坚信,大明有着庞大的人口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肯定能比西方跑的更快。
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大明正在逐渐降低文盲率,将来投入到技术研究的人员,只会越来越多。
战争可以发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技术也是。
要知道,当初我们的祖辈,可是用算盘硬生生的打出了原子丨弹丨,打出了核弹,一个小小的蒸汽机算什么?
西方经常吹嘘,他们的科学家,经过了上千次,上万次的实验。
可我大明,动不动配一个上千人的研究团队,还比不过你们吗?
“那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收取专利费用呢?毕竟朝廷为了研究蒸汽机,投入了不小的支出。”红娘子知道,为了研究蒸汽机,徐梁可是拿国库,拿内帑,拿战争缴获的金银兜底的。
如今好不容易成了,不收取回报,真的太可惜了。
而且以红娘子的见识,这蒸汽机只要投入使用,势必会在民间成为一股浪潮,那专利费肯定是一笔极其庞大的数字。
“朕收这钱做什么?”徐梁淡淡的笑道:“就让这项技术,当做咱们大明给子民的福利吧。”
虽然徐梁一直在默默的向后靠拢,将权利让渡给臣民,但是他却一直默默的执行者皇帝的职责,也不会有人敢小看这位开国皇帝。
尤其是这位皇帝,有一个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习惯。
那就是他看不惯那件事情的事情,就会召集臣民开会,准备立法。
仿佛这位皇帝做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而是尊崇法律。
即便是朝堂上在手握大权的臣民也不敢说陛下乾纲独断之类的话,因为圣人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依法行事,有法可依。
徐梁的新政刚刚宣布,类似于秘书办的中书舍人们,便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