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府一众人也只能点头,“虽然有些急切,但也只能如此了。其实这也是我大明心态的变化,换在比烂的年代,随便挑选个有诚心的,就可以出去领兵打仗了。”
秦良玉忍不住笑道:“随便选一个,就如同崇祯朝早些年,随便募集七八个营,然后随随便便就打空了吗?”
尤世威也说道:“想想当初孙承宗无将可用,竟然选取了张春,一把火把辽东的元气都烧没了。”
众人提起旧事,一个个庆幸,幸好遇到了今上,才不至于让他们这些统帅动不动遇到无将可用的局面。
他们之所以总是感觉难受,无非就想做到尽善尽美,不留死角罢了。
很多外人觉得今年虽然启动了计划,但是不对外作战,不用那么急切。
然而军队的组建却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其中新兵的训练、装备、操演到最后得到一支精兵,最起码要小半年的时间。
尤其是蒙古这种地方,他跟中原不同,算是出境作战。
那种地方,气候难受的要命,而且地广人稀。
任何一支部队拉过去,都需要时间去适应。
等到将士们习惯了蒙古的环境,各种军事武器配备齐全,甚至要花一年多时间。
这还是大明的国力空前强大,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都比之前要强大无数倍的情况下。
“大都督还有一个建议,需要与内阁商议。”秦良玉用商谈的口气道:“新兵的体力和素质确实比之前强许多,这也代表着地方的元气在迅速恢复,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各地方学府,可以派遣军事教官,让学生学习使用各冷热兵器,使得学生入伍时,人人都会使用武器,则可以节省大量的训练时间。”
孙传庭略微有些迟疑。
大明确实有军事素养课,在各蒙学和乡学之中,是必须设置的。
但是大多数都是使用的军阵和锻炼体能,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营养食品。如果能够教导他们使用武器,确实可以派上大用处。
这有一种结果,就是全民皆兵。
动不动就几万万会使用长短武器的民兵,你怕不怕?
“这件事情,我需要与首辅和圣人都去商议一下,毕竟武器制造并不复杂,如果有心人学去,有不轨之心,对于帝国来说,是个威胁。当然,我觉得圣人最终会同意,但是一旦实施,就必须给哥乡学、县学配备战马、火铳、火炮、战甲,这是不小的投入。”
毕懋康说道:“这个不用担心,军方淘汰下来不少武器,铠甲、兵刃、火铳、火炮都有,我们修一修,还是可以使用的。”
“如何保证地方的教员使用的是军中的最新标准呢?”孙传庭继续问道。
“由帝国军事大学编制教材,由地方选拔教员入帝国军事大学集训。”尤世威说道。
孙传庭颔首道:“既然你们准备这个充分,应该没啥问题,此事是由我们兵部呈报给圣人,还是你们来?”
众人商议一番,最终决定由大都督府和兵部联名上书,呈报给内阁和皇帝陛下。
徐梁每日都有处理不完的政务,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感觉整个大明朝就有两个劳模,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就是自己。
从来不用别人提醒,就知道按时按点的处理政务。
打开手里的奏疏,看见大都督府和兵部联合的提议,徐梁内心有一种老父亲终于看到儿子成长了欣慰。
他们只是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但是徐梁却很清楚,这项提议,一旦实现。
民间的尚武之风一定被打开。
至于他们担忧的问题,徐梁并不惧怕。
只要大明一直以积极主动向上的姿态,人民内部矛盾就不会成为主要矛盾。
而且解决了罗斯国之后,大明的主要精力就要向外开拓,届时肯定是尚武的百姓越多越好。
因为大明越是从外界获取利益,那么就越需要大明帝国的百姓以尚武的精神做支撑。
要知道,将来整个世界早晚要爆发世界大战的,只有大明的子民有勇敢不屈的尚武精神,才能从世界这个广袤的丛林里,获取更多的利润。
“准!”徐梁提起朱笔,写下自己的评语,“此举可唤起民间尚武之风,与大明的强盛大有裨益。朕不忧百姓的火铳有朝一日会对准朕,朕只忧有朝一日,敌人来临,我的子民没有武器去杀敌。着内阁、兵部、大都督府、帝国军事大学即刻起草章程,核算费用,推广此举。”
在大量的老兵和行政院的官员管理低昂之后,大明帝国的国库总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发展。
看着一车车拉入国库的库银,大明的官员瞬间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似乎陛下与民争利之后,国家一天比一天富裕了。
听说内阁的那帮老头子,没事儿的时候,就抱着考核表看,琢磨着给表现优异的衙门,提高福利待遇。
火器制造衙门,作为大明帝国的一个老牌机构,竟然再次绽放了光彩。
接着扩编的浪潮,顺利扩大了编制。并且与帝国大学一起,开始大规模的在民间推广火器。
不仅仅是火铳,还有火炮,战甲,军马。
大明人口如今大致有两亿左右,其中耕田的百姓占据了接近百分之百。
每分润出一个百分点,就是一个小国家的全部人口。
目前除了军队,还真的没有地方容纳那么多人口的涌入。
就在今年,义务兵役制度,从辽东、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各地开始拓展到河南、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安徽、江西、湖广四省因为户籍登记尚未完成,所以只是列入了时间表,最晚将在明年推广义务兵役制度。
至于云南、贵州,广西则因为对张献忠的剿灭作战尚未完成,地方民政只是有限展开,主要还是为军事服务。
虽然扩编的速度非常快,军费跟流水一般花了出去,但是大明帝国的财政却没有丝毫吃紧的样子。
反而因为整个国家的欣欣向荣,呈现出一片复苏的姿态。
这就是很多臣僚瞬间感觉不懂了的主要原因。
因为从许多有经验的官员来看,一个国家如果一味的穷兵黩武,肯定会造成国库空虚,百姓困顿,然而大明帝国却跟神了一样,不仅仅不困顿空虚,反而越发的欣欣向荣。
官僚们前些日子还在报刊上,奏疏上,一片诚心的苦劝着陛下,放下执念,不要与民争利,不要大规模兴兵,这样会逼死老百姓,会让刚刚平稳的国家,继续走向混乱的。
然而紧接着,报纸上就出现了,国库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多少个百分点,各地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幸福指数提高了多少。
甚至朝廷顺带着提升了官员的考成标准。
人家发达区域的成绩那么高,你们其他区域不能总是闲着不作为吧?现在行政院可是培养了一堆年轻官员,等待着进坑呢。
圣人的巴掌啪啪啪的打在官员的脸上,丢了面子是小事儿。
更麻烦的是,李邦华走后,留下的都察院的精华们。
日期:2022-03-14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