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6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9-11-19 21:52:48

尾声

通往人生尽头的是死亡,但走向死亡的过程却是漫长而复杂的。

汉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津津乐道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时代,而开创这个繁盛时代的人,正是汉高祖刘邦。

两汉传国刨除王莽新朝17年,前后享国406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时代。在漫长的四百余年间,被承认的皇帝共有24位,其中西汉11帝人均寿命为40岁,而东汉13帝的平均寿命只有29.62岁。两汉这24位皇帝中,汉武帝刘彻享年70,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而寿命最短的东汉殇帝,1岁即位(实则才诞生一百余日),2岁(实际上大约只有1周岁)便夭折了。

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更显高祖刘邦人生的难得少有。

刘邦41岁才结婚,48岁起兵造反,51岁被项羽封为汉王,55岁称帝,62岁去世。他的后半生是高度浓缩的一生,更是足堪记载的一生。读史记或汉书,都可以看得出来,刘邦是一个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人—即使他一出场便已经四十多岁了。

今天,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但看了汉朝24个皇帝的寿命之后,再说这样的话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了。刘邦无疑是幸运的—首先,因为他寿命足够长,长到有机会去改变命运。

其次,不得不说的就是,刘邦无疑是生逢其时的。这种生逢其时,他的传国四百余年的23位继任者中几乎没有人再有这样的幸运和时运(只有光武帝刘秀多多少少占了那么几分),因为生逢战国、秦汉之交,所以他才有那样化蛇为龙、打破阶层壁垒的机会。

但,通往王座的路,必然满是荆棘与鲜血。秦末豪杰蜂起,笑到最后的是刘邦,流血的却不止是其他失败的豪杰们—因为奠基王座还需要更多的鲜血。

读史记、汉书等文献,刘邦是个具有“矛盾”人格的人,一方面他轻侮他人,尤其是对儒生十分不敬,甚至公然往儒生的帽子里小便;但另一方面,作为项羽的对立方,史书中又一再借他人之口,称道刘邦是仁厚长者。我个人是倾向后一种人设的。但前一种人设的存在,使刘邦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富有血肉。史记、汉书读来满口生津, 正是因为史迁和班固在记史时,把人当人来记述,而不是单纯推崇高大全,尽管班固的汉书在这方面已受人诟病。相比后汉书味同嚼蜡的流水帐之记述,史迁和班固对高祖的不专美,给我们留下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帝王形象。

而促使我本人写作刘邦生平的动因,是今年春天读汉书高帝纪时,因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变迁,我突然自己对刘邦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读到《大风歌》时,产生了一种类似与汉高祖换位思考的意识。于是,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将汉书卒读后,以史记内容我蓝本,花两个月时间,将秦末汉初这段历史用我自己的理解,尽量忠于史实地还原了一下。这便是第一稿。随后,我的懒癌发作,拖拖拉拉地边改边发,直到昨天才将第二稿改完也发完。

希望,还有第三稿,但我总担心不太有时间和劲头了。

最后,感谢所有正在看和将来可能会看到这个故事的所有人,祝福我们所有人万事如意!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