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是此次嘉靖帝亲征中路作战的出发地,京师到大同虽说有八百里地,尽管是四十多万的大军行进,前锋营也只是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抵达了。
大同镇西前将军早已得到了兵部的指令,前锋官李承勋一到镇西前将军就到军中报到,同时带来了河套鞑靼人阿鲁也的军情变动情报。前锋官李承勋得知河套地区鞑靼人正要撤离,便是不敢怠慢地急派旗令兵将此信息传递给还有一天路程的端坐中军阵中的元帅王时中。
兵部尚书王时中得知河套地区的鞑靼人在撤离,他也是有些惊讶,心中还是佩服河套地区鞑靼人的首领阿鲁也的应变能力。
王时中作为此次嘉靖北征的兵马大元帅,在得知河套地区的鞑靼人有撤离的迹象时,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还是给先锋官李承勋下达了继续观察原地待命的军令。
王时中此番决定完全是从一个“稳”字出发。现在离东、中、西三线突袭的时间还有三天,现在派旗令兵通知东西两线更改攻打时间已没有任何意义,若是他们中路单线突袭很有可能陷入鞑靼人的合围夹击之中,那样嘉靖帝就有可能陷入危险之地。
李承勋在得到兵部尚书王时中的帅令后,仍是不死心,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鞑靼人轻松地撤走。帅令是不能违的,但一些小动作还是能做的。
李承勋挑选千余精骑,以斥候的名义,把百人为一单位,深入到河套地区对鞑靼人进行袭扰,能歼灭就歼灭,不能歼灭至少也能对鞑靼人袭扰一番,以此来延缓鞑靼人的撤离。
西线作战的队伍完全是由处所军组成,往日也是深受鞑靼人袭扰之苦,这次能在嘉靖帝亲征下一雪前耻,那自是同仇敌忾。
西路军以镇西将军为西路元帅,靖虎卫指挥佥事李光启为先锋官,十万兵马早已是枕戈待旦,只待总攻的时刻到来。
在焦急的等待中,指挥佥事也就是西路军的先锋官李光启同样得到了河套的鞑靼人在撤离的消息,作为先锋官他采取的策略和中路的李承勋是一样的,急急地报到了西路中军大帐。
先锋官李光启在上报军情后,他没有等镇西将军的帅令,而是带着自己的两万精兵直接杀进了鞑靼人的地盘河套地区。
西路军元帅镇西将军,得到李光启报来的军情后也是十二分的焦急。此次皇上亲征若是不能给河套地区鞑靼人重创,让鞑靼人避过了锋芒,那他们这些边境的处所军还是会过在提心吊胆的日子中。
元帅镇西将军还在犹豫之中,就得报自己的先锋官李光启带着两万精兵已杀入了河套地区,与鞑靼人打了起来。
李光启所带的两万兵马可是镇西将军手下的精锐,若是损失了这两万人马那他这个镇西将军恐怕也做不了了。
不用镇西将军多想,他也被迫过早地卷入了这场战争。
西路军在镇西将军的带领下,势如破竹地闯入鞑靼人的河套地区。这一切中路军元帅王时中并不知情。
王时中等待的全线出击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中路先锋官李承勋一得到帅令,就指挥着自己的十万兵马涌进了河套地区。
此时的河套已现浓浓的秋色,半人深的荒草倒卧在大地上,枯黄一片。万马踏过,惊起的野兔最终被战马践踏得如肉泥般地血肉模糊。
前锋官李承勋带着十万精兵进入河套地区,开始还显得比较谨慎,前后左右的斥候放出去二三十里地。可这一天下来,除了围杀的呈百只的规模的数十个狼群外,连一个鞑靼人的影子也没有看见。
前锋营传来的第一天的战报,王时中看完后,脸色一下子就不好看了。这时他才开始怀疑自己先前的决策是否太过于保守。
怀疑归怀疑,但王时中并没有后悔,他唯有要求先锋官李承勋抓紧寻找鞑靼人踪迹,力争与鞑靼人展开决战。
中路先锋官李承勋针对第一天的情况和斥候带回来的情报,他果断地调整了作战方案,他将十万人的先锋营以万为单位,分派出去三万人马呈扇形地向前推进。当然李承勋这样做也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若是斥候的情报有误,那他派出去的万余人马有可能遭遇到鞑靼人以优势兵力进行围剿,那样就会吃得渣都不剩。
所幸一天下来,李承勋分散出去的三路人马并没有受到鞑靼人的袭击。虽说没有发现鞑靼人的踪迹,但李承勋也是不敢掉于轻心,他为了慎重起见傍晚时分还是把派出去的三路兵马都收了回来。
已进入河套地区两天了,还未与鞑靼人发生一场战斗,那怕是小规模的战斗也不曾有过。这引起了嘉靖帝的注意。
随嘉靖帝前来亲征的朝中大臣,原本是一颗心悬在嗓子眼,但经过了这两天的行军后,那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阴霾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他们这次仿佛是到这塞外来游玩一般。
没有了死亡的恐惧,这些文武大臣就又开始把眼光聚焦到嘉靖帝的身上。大臣们心里都明白在这非常时期,远离京城,正是在嘉靖帝面前表现自己存在感的好机会,焉有谁肯放过。
嘉靖帝此次亲征因考虑到其风险性,所以宫中的太监也只是带了孙彬和少量的几个人,其余的太监都是从东厂里抽调的,负责嘉靖帝的近身防卫。
刘美人和王浣衣就是混在孙彬那少量的几个人中,每天负责侍候嘉靖帝的饮食起居。这也算是替孙彬挡下了不少的事情。
从京城到大同这一路上大家都急着赶路,再加上大家都对前途那未知的恐惧,所以也就没有发现嘉靖帝有什么异样;只是现在身在河套地区,却又是不见一个鞑靼人,文武大臣都以一种游玩的心态来观察周围的一切,就发现了嘉靖帝身边的猫狸。
嘉靖帝每日如在京城紫禁城一样上朝下朝。只是这早朝的内容大都是战情的通报。早朝上嘉靖帝从那随征的文武大臣的眼中看出来了他们对自己身边出现的两个女人的好奇。
嘉靖帝仍是一国之君,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也是正常的,大臣们对皇上身边出现两个女子并不新奇,只是觉得出现在这战场之上的风景觉得独特而已。
现在无战事,嘉靖帝想既然刘美人和王浣衣的存在被这随行的大臣们看出来了,嘉靖帝也就不想再隐瞒什么,这样嘉靖帝也正好可以把刘美人和王浣衣二人做为试金石来测验一下大臣们所持有的立场。
立场比原则重要,在嘉靖帝的眼里就是自己的意志比祖训和道规更看重。
“孙彬,”嘉靖帝把内务太监总管孙彬叫到面前,“朕让刘美人和王浣衣二人换回宫廷的服饰,若是有大臣到你处打听她们二人的出处,你尽管如实告知就可。”
孙彬一听嘉靖帝这样说,他可是吓得不轻。刘美人和王浣衣是什么人,她二人可是前皇帝明武宗的妃子,也是嘉靖帝的皇嫂,这关系是能公示于世人的吗?嘉靖帝现在这样对孙彬说,能不把孙彬吓个半死吗。
“皇上,奴才可是没有吐露二位娘娘的身份的。”孙彬在为自己申辩,那一双恐惧的眼睛望着嘉靖帝,他又怎么读得懂嘉靖帝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