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还说过,很久以前,先人们在队伍壮大后发现,靠大自然赏饭吃是不够的,还得自己去找吃的,于是他们开始了种地养猪造房子,开始聚族而居,自给自足。
从此他们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稳定生活,他们也爱上了这片土地,因为离不开土地。
时间长了,他们群体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农耕民族,文明就叫农耕文明。
温饱解决了,生活稳定了,副作用就是性格也变了,曾经的狂放和凶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和、保守、隐忍和爱好和平。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格,一种很容易吃亏的性格。
民族性格就不聊了,但要聊一下农耕区的发展和最终的形成,先来看看地理知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简单说这条线就是农耕区和不同于农耕区的地理分界线,就是说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就可以种地,比较适合我们生活;低于400毫米就比较适合放牧,再低就只能走骆驼,这就不适合我们了,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能种地的地方大把。
这条生命线的大致线路是从东北的大兴安岭至河北的张家口一带,再到偏西北的兰州一带,然后至喜马拉雅山的东部地区,这也是今天的主要农耕区。而在古代东北还没有完全开发,农耕区最北也只抵达了辽东地区。
也就是说这块农耕区是农耕民族的生命,也是他们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的地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