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38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0-12-23 08:36:47

天山制霸之空城计(33)

整个东进支队遭团灭的消息传到伊犁,军政府大为震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有两种声音,一派主张退守伊犁,保住革命政权。另一派则主张迅速组织援军继续东进。

杨缵绪经过深思熟虑,拒绝大多数人退守伊犁的建议,为了扭转极度危险的战局,杨缵绪做了三项决定:

1、请广福饬察哈尔与卫拉特蒙古各派一千骑兵前来助战,同时抽调敢死队一营、卫队骑兵一营、教导骑兵一连加上新募兵两营迅速驰援精河,限五天之内取齐;

2、令炮队从沙泉子退回精河,布置于精河要隘黑山头,加强警戒。

3、他本人亲自率领骑兵卫队和步兵一营急进黑山头,指挥各部。

1912年2月20日杨缵绪到达精河,派姜国胜进驻大河沿与博罗塔拉以防塔城方向清军的进攻。

杨缵绪本人坐镇黑山头收容从固尔图方面溃围逃出的革命军,一昼夜收容了一千多败兵,马上整编为四个大队,听候调遣。

很快,察哈尔和卫拉特的蒙古骑兵也抵达精河。

杨缵绪传令伊犁革命军各兵种全部在黑山头集合,他本人亲自发表训话激励士气。杨缵绪不愧是军政一把抓的通才,打鸡血这活儿干得照样666。他的训话大意是本人愿与全军共同奋斗,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总之经过他的一番打气,革命军士气为之一振。

针对清军新胜之余,必然骄纵,杨缵绪决定打对手个出其不意。

2月25日夜,杨缵绪命卫拉特骑兵沿南山根,绕沙泉子至固尔图敌之右后侧伏击;又命察哈尔骑兵队绕北沙漠至固尔图敌左后侧伏击,并特别交代,一定要等到清军后退时,听到炮声后向敌发起袭击,务求全歼。

两路蒙古骑兵出发后,杨缵绪又将其余部队分成三队:以敢死队和新兵两营居中路,敢死队突前;以卫队骑兵营和教导骑兵为左路、以步队一营为右路。三路同时并进,向沙泉子急进,出敌不意,发动夜袭。

王佩兰和钱广汉还真如杨缵绪所预料的,因为刚刚围歼了李辅黄的主力,根本没想到伊犁方面能这么快组织起人马发动反击,所以他们在刚刚占领的沙泉子疏于防范。

杨缵绪挥军突然发起夜袭的时候,王佩兰的清军还都在睡梦之中,仓惶应战,阵脚大乱。革命军一鼓作气、奋力猛攻。

清军支持不住,掉头往固尔图方向跑,杨缵绪令炮营放冲天大炮,声震山岳。察哈尔和卫拉特两旗骑兵听到炮响立即从左右两侧杀出,清军三面受敌,完全崩盘,只好放弃固尔图向乌苏方向逃窜,革命军一直追击到塌桥子才收兵。次日,杨缵绪率军进至乌苏西侧的四棵树,此时迪化方面从哈密征调的猎户数百人已赶到增援乌苏,而且这里距离迪化越来越近,清军的援军逐渐增多,双方在乌苏城下再度形成僵持局面。此役,革命军方面的方孝慈、高怀忠等人阵亡,损失了四百多人,而清军损失上千。

杨缵绪一出手,真是身手不凡,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伊犁革命。

伊、新之战,伊犁革命军如同过山车,先胜后败,然后又反败为胜。杨缵绪一战成名,在伊犁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3月2日,杨缵绪从前线返回了惠远城,安排各机关军队补过春节。

3月4日,杨缵绪主持军事会议,布置前线的攻防问题还有后方的治安工作。虽然遏制住了袁大化的进攻势头,但是伊犁方面也有点强弩之末了,所以杨缵绪想暂时假借与乌鲁木齐军队议和的时间喘口气再干,结果这一口气就把自己喘出了新疆的历史。

日期:2020-12-24 08:30:00

天山制霸之空城计(34)

议和的事既非袁大化提出的,也和杨缵绪没有任何关系,这二位互相都以吃掉对方为宗旨,当然不会议和。

可是双方互殴的时候,全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新、伊双方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1912年的2月12日清末帝溥仪宣布退位,三天后袁世凯宣誓就任民国大总统。

北京宣布共和的当天,武昌革命军都督府通电要求和谈:“塔城额大臣,并转兰州长帅,迪化袁帅鉴:帝逊位孙君,共和已定,大局既可解决,新伊应暂时停战,免再涂炭生灵。”

伊犁的革命说是湖北人主导的应该没什么人有意见。伊犁的革命组织最初只有一个伊犁日知会,革命党骨干冯特民、李辅黄、冯大树均出自湖北,军队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杨缵绪、贺家栋等人也都出自湖北的南洋第八镇。所以这个政权天然与首义的武汉政府亲近,武汉方面的头面人物也一直关注着新疆的形势。

1912年2月21日,副总统黎元洪致电总统袁世凯表示,伊犁革命已经成功,出于人道主义,革命党也没搞报复,所以前清的满人将军也被请出来当都督了,可是巡抚袁大化极力反对,还派兵与伊方交战,希望大总统命令袁大化巡抚与伊犁方面息兵,双方接洽,避免冲突。

两天后,黎元洪亲自致电袁大化:“北京已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以增进民国幸福,阁下领袖西北,自不忍涂炭民生,招致外侮。且阁下亦为吾族俊杰,民国初立,尤需长才。闻伊犁已数电就商,愿及时有为,以安大局,特此忠告,希即谅察。”

眼见满清大势已去,袁大化只好致电伊犁要求议和,这个时候正好是杨缵绪回到惠远补过春节的时候。

1912年4月,伊犁军政府这边派出贺家栋、冯大树、李辅黄为全权和谈代表,贺家栋为首席代表,乌鲁木齐袁大化派出张绍伯、朱瑞墀和周得金为代表去塔城和谈,乌鲁木齐的首席代表是张绍伯。

形势可以说是急转,3月8日袁大化正式通电拥护共和,但是当天他就向大总统袁世凯请辞北京政府任命的新疆都督一职。

袁大化在新疆的舞台上前前后后表演的机会正好一年。

袁世凯的意思是希望同样出身淮系的袁大化在新疆干下去,但是袁大化是个有底限的人,一方面不可能迅速转身与昨天还斗得你死我活的对手一起共事,另一方面他以一个秀才的学历,受清廷的破格提拔干到封疆一品,感于清廷的知遇之恩,他坚决不肯再服务于民国,也算是他个人的政治节操吧。

在清末民初的新疆政治舞台上,最关键的三个过渡性人物是志锐、广福和袁大化。袁大化的能力和节操均胜于其他二人,他不像志锐那样操切冒进,也不像广福那样无所作为,既能识大体,顺应潮流;又能修自身,保持底限,忠于自己的信仰。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不属于袁大化,如果在和平年代,袁大化这样的实干型人才在边疆应该能有一番作为。

新疆是袁大化仕宦生涯的最后一站,后来他回到天津隐居,废帝溥仪每年过生日他都去问候,不过后来溥仪在长春成立伪满州国的时候,日本人来请袁大化出关,袁氏以“忠臣不事二主”拒绝赴东北,保持了民族气节,不负传统文化的春秋大义。1935年袁大化病故于天津,寿85。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