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四章 我说了就不改变 就这样办吧

热门小说推荐

袁世凯临死前说出了“约法”二字,虽然没来得及讲清楚到底是“临时约法”还是“民三约法”,但从其后他对“金匮石屋”的认同上来看,所指系“民三约法”无疑。

所谓“石屋”是一座以云南白石筑成的小房子,建于中南海万字廊内,“金匮”则是一只外面镀了金的保险箱。“民三约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只能由现任总统推荐,其名册就藏于“石屋”的“金匮”之中。

“金匮石屋”的钥匙共有三把,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国务卿分掌,三把钥匙中至少有两把配合,才能开门启匮。平时如果不是用于选举,或得到大总统特许,谁也看不到那本神秘的名册。自然,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本人是个例外,他只要想看随时能够取出来看。

袁世凯一死,众人遵嘱打开“金匮石屋”,拿出了名册。关于名册上的名单,据说袁世凯曾做过多次改动,最后一次是把袁克定给划掉了。这说明在帝制撤销后,袁世凯的脑子并不糊涂,他知道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若仍把袁克定作为继承人,不但不可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反而还可能害了儿子的性命。

老袁一辈子说了很多谎话,但他临终前把大总统印交给徐世昌,并且说要让黎元洪做总统,看来是真话——名册上写着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居于第一。

即便没有名册,身为副总统的黎元洪在继任总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除了“临时约法”和“民三约法”所提供的法律依据外,由于黎元洪被认为是一个与南方有一定关系的人,所以他还得到了南方的拥戴和支持。早在护国军要求袁世凯退位时,“以黎代袁”的主张在南方就颇盛行。

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随后在中南海春耦斋内开会,讨论究竟由谁出任总统。徐世昌明确表示:“最好是请黎副总统出来。现在南方独立,收拾时局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黎副总统的声望有助于推动南北统一等问题,他做总统比较合适。”

段祺瑞起先默不作声,思考了几分钟后才说:“既然相国这样说,就这样办吧!”

徐世昌、段祺瑞也是袁世凯指定的“法定”候选人,他们退出竞争,是因为各有各的顾虑。徐世昌资格最老,但他不是军人,和虽是军人出身,手中却无一兵一卒的黎元洪境遇相仿,而且南北支持他的人都不多,因此在竞争力方面,他尚不及得到南方支持的黎元洪。

三人之中,竞争力最强的其实是段祺瑞。袁世凯死后,军权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段祺瑞手中,而且他的学生、同僚和旧部遍布军政界——令段祺瑞自己都感到得意的是,当时全国的督军、师、旅长,半数以上皆为其门生故吏。

在重建共和方面,三个候选人应该说都无可挑剔,但段祺瑞更为引人注目:作为清廷大吏,毅然发出共和通电,“一造共和”;作为袁世凯的得力干将,敢于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二造共和”。

无论自身拥有的实力还是社会舆论的接受程度,段祺瑞要挤掉黎元洪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也不是真的不想继承老袁的衣钵,犹豫的那几分钟已足以说明问题。

可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务实老练的政治家,光有获得权力的欲望还不行,他还得考虑到现实的可操作性。

正如徐世昌所言,南北统一是新一届政府即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南方的护国军已多次表态拥护黎元洪继任总统,并且将此视为阻止北洋系继续独霸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举措。换句话说,只要新总统不是黎元洪,他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自“庚子事变”以后,凡中国的执政者要主持政局,无一不希望取得国际社会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可。各国从其在华利益出发,都希望中国政局能够保持稳定,而保持稳定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按照法律程序,由副总统继任总统,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纷争,犹如是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日本也不例外,其政府也在竭力劝说南北势力支持黎元洪。

1916年6月6日下午1点,各国驻京公使一致表态欢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并声明将给予黎“道义上的支持”。

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段祺瑞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公开场合一再表示支持黎元洪。早在袁世凯病重在床、命在旦夕之际,就派曾毓隽奔赴南京,与冯国璋商量“袁死黎继”的事。冯国璋认为黎元洪本为副总统,继任总统顺理成章,非其莫属,很快就复电赞成。

冯国璋虽是北方政要,但他在护国运动中较为接近南方,相对而言,工作要好做一些,别人就未必了。实际上,大多数北洋军人都反对南方人出任总统,而黎元洪就包括在所谓的南方人之中。与此同时,打算攀龙附凤、拥段登基者也不在少数,一些人甚至主张在袁世凯还没死的时候就动手,通过“一切由内阁代摄”的方式,让段祺瑞抢班夺权,只是因为段祺瑞本人“力持不可”,才勉强作罢。

袁世凯去世当天晚上,北京城内的空气陡然紧张起来。一批在京的北洋将领涌入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提出要举徐世昌或段祺瑞为总统,并坚决反对北洋系以外的人当总统。黎元洪在家中也不断得到报告,说城外北洋军正在调动,行踪殊为可疑。

黎元洪非常不安,特地把自己的湖北同乡张国淦找来商量。张国淦安慰他说:“段总理已经表了态,我看不会出什么乱子。”

在黎元洪的要求下,张国淦打电话到总理办公室,接电话的是段祺瑞的副官,对方称段祺瑞太忙,没有工夫听电话。

黎元洪愈加焦躁,又催促张国淦赴国务院和段祺瑞当面交谈,还说:“你快去告诉他们,我不要做总统,我不要做,这样总可以了吧!”

张国淦驱车赶到国务院的时候已是午夜,国务院却是灯火通明,尤其总理办公室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里面全是身穿军装的高级军官。段祺瑞身着陆军上将服装,站在军官们中间正忙得气喘吁吁。

得知张国淦的来意,段祺瑞面色异常冷峻地说:“他(黎元洪)担心什么?我姓段的主张姓黎的干,我说了就不改变。不管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我姓段的可以一力承担,与姓黎的不相干。”

张国淦走后,段祺瑞继续向军官们晓以利害,终于成功地说服了他们,化解了这场令黎元洪为之心惊肉跳的风波。

可以这样说,黎元洪的总统其实就是被段祺瑞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段祺瑞不支持,黎元洪根本登不上总统的宝座。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