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六章 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 支票请收回

热门小说推荐

冯国璋刚到京时,冯段的关系表现得十分融洽。段祺瑞对冯国璋说,欢迎“四哥”进京当总统,并愿意随时就近向大哥请教。冯国璋赶忙说,哪里,哪里,今后府院是一家,上下是一致,内外是一心。觉得这么说还不够近乎,他又紧紧拉住段祺瑞的手说:“以后咱们再也没有府院之争了。”

接着,冯段又相携拜访王士珍。王士珍参与了复辟,并在复辟时出任议政大臣兼参谋大臣,段祺瑞平定复辟之后,他自觉无颜见人,已准备回原籍隐居。

冯国璋很恳切地挽留王士珍与之共事,继续担任新政府中的参谋总长。他还对王、段说:“今后的事情是咱们三兄弟共同来干,不要分什么总统、总理、总长。”

“北洋三杰”自此共掌中枢。在段祺瑞和王士珍面前,冯国璋这位大哥不但没有总统架子,而且表现得极其亲热,相互之间真有个“精诚无间”的模样。

随后冯国璋入主总统府。在他之前,总统府似乎还没怎么遇到过好事。原来袁世凯的办公地点设在居仁堂的东间,等到黎元洪继任,他嫌那间屋子不吉利,改在了居仁堂的西间。由于同样的原因,这次冯国璋入主总统府,干脆就弃掉居仁堂,将春耦斋选定为新的办公地点。

虽无法奢望像段祺瑞所担保的那样做一辈子总统,但冯国璋还是认为离前任们的霉运已经越来越远。那个时候,无论是他还是段祺瑞,都对此深信不疑。

作为北上的首要先决条件,冯国璋向段祺瑞提出,国务院秘书长的人选,除了徐树铮以外,任何人都可以同意。

段祺瑞也明白冯国璋内心忌讳什么,于是表示完全赞同,国务院秘书长一职遂由段幕中的张志潭担任。每天下午4点,张志潭照例要来到总统府,由冯幕成员、代理总统府秘书长职务的恽宝惠陪同,到春耦斋请冯国璋盖印。

盖印时,冯国璋、张志潭和恽宝惠分别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三个方向,首先由张志潭把国务院的命令一件一件地递给冯看。冯看过之后,就照样递给恽宝惠,由恽宝惠拿着一寸见方,用白玉制成的“大总统印”,一个一个地往命令上盖。盖完了,再交给张志潭。

府院之争的喧嚣没有了,有的只是大家周而复始地重复盖印手续,场景极其和谐。自此以后,政府内的事情也都变得流畅顺利多了。

段祺瑞在成功地阻止张勋复辟,再执国政的时候,“一战”形势更为紧张迫切,对德宣战已刻不容缓,协约国驻华公使以及日本也再度催促中国政府尽快做出相关决定。与此同时,德国人则试图劝说段祺瑞,让他不要对德宣战。

德国公使特地来段公府拜会段祺瑞。他先牵连旧情,谈到“贵总理三十年前在敝国军事学校读书,又在克虏伯炮厂实习,对我国素抱亲善宗旨”,随后便转入正题,请求段祺瑞在“国际大战方酣,胜负未定”的情况下,继续过去对德的一贯亲善精神,纵然一时绝交,也不要再宣战。他还说,如果段祺瑞能够这样做,对中德两国均有利益,云云。

德国害怕中国宣战,从而加速其失败的命运,德国公使代表政府出此言行完全可以理解,让段祺瑞感到气愤的是,对方还有接下来的一出。

只见德国公使突然让随行的德华银行经理取出支票一张,上面已填写了百万巨款。他一边把支票放到茶几上,一边说道:“贵国政府同贵总理现在需用款项之处甚多,区区之数,略申敬意。”

在北洋系中,段祺瑞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为政廉洁,有“六不总理”之称,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冯国璋的“民元公债票”,他是绝不会从中沾染半点的。

段祺瑞自认高洁之名声播中外,没想到德国人情急之下,居然还把他作为贿赂的对象,这无异于对其人格人品的一种侮辱。当下他便板起脸,大声答复道:“贵公使适才一段话,站在贵公使立场,我不能说你的话不应该说,但是你的做法是荒唐的!”

接着,段祺瑞又针对公使话中的破绽进行了反驳:“我过去在贵国留学,那是个人的事,素抱亲善也是过去的政策。这次酿成全世界大战,是贵国皇帝穷兵黩武,有吞并全世界的野心,是犯众怒的狂举。”

在说明德国乃咎由自取后,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对方,作为中国的总理,从中国的利害关系出发,他坚决主张加入协约国,“不唯绝交,即日将对贵国宣战”。至于公使对他的贿赂——“馈赠恕不能接受,支票请收回。”

段祺瑞义正词严,德国公使被驳得面红耳赤,只得拿着他的支票唯唯而退。

送客之后,段祺瑞犹有余怒。鉴于复辟期间国会议员星散,已不足法定人数,他迅速以国务会议通过总理负责的方式,推出了对德宣战案。1917年8月14日,冯国璋以总统令的形式予以公布,中国正式对德宣战。

一个月后,协约国公使团对中国的参战做出回应,同意德奥庚子赔款永远撤销,协约国方面的庚子赔款停付五年,停付期内不加利息。这对长久以来饱受庚子赔款拖累的中国财政而言,无疑意义重大。

按照与协约国的协约,中国最初直接派往欧洲的不是军队,而是华工。华工对于协约国来说也绝不是可有可无,“一战”犹如是欧洲人口的割草机,还没打上几年,各参战国后方就出现了劳动力奇缺的情况,特别是法国需要更为迫切。

早在中国对德宣战前,以梁士诒、叶恭绰为首的交通系就以将来提高国际地位为名,组织惠民公司,分别在华北、华东、华南招募华工赴欧。宣战后,招募华工赴欧参战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英法两国与中国政府商定的华工数目,英国是十万,法国是五万,最后都招足了。这些华工的薪水以及本人衣食住行所需的各项费用物资,全部由英法政府提供。

华工招募后即分批赴欧,其中在威海卫招募了两千多人。赴欧途中,华工们历经千辛万苦,也亲身领略到了世界大战的残酷可怕——有一天,船头警戒的威海卫华工突然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可疑的“小点子”,船方一面鸣炮示警,一面下令船上的所有人都捆上救生带。

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经护卫舰施放深水炸弹,警报随后解除,但在到达法国三个月后,有人从报上看到,那艘搭乘他们的大轮船还是被德国潜水艇的鱼雷给炸沉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