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9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9-03-08 14:29:11

计账法、户籍法、红头文件,虽说只是苏绰的牛刀小试,但在宇文泰看来,我艹,这就是我想要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啊!

宇文泰庆幸自己终于找对了人,有苏绰在,假以时日,加上西魏的后发优势,哼哼,高欢算个毛。

公元541年9月,在宇文泰充分放权下,西魏历史上著名的苏绰改革拉开序幕。

简单的说,这场改革,是从六条诏书开始的—,

“一曰清心,二曰敦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狱讼,六曰均赋役。泰甚重之,尝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第一条儿,‘清心’。

苏绰的‘清心’可不是让大伙儿吃牛黄清心丸;而是要让大家,尤其是官员心理要健康,要有节操。

按苏绰的解释,官员受朝廷任命到地方任职管理百姓;首先第一条儿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都管不好,怎么可能管的好别人?你能想象一个性情乖戾、脾气暴躁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能好好儿说话吗?所以,想当官儿,首先要心气儿平和,心态要好。

第二条儿,“敦教化”。

苏绰对人性看的非常透彻,从六镇起义至今,天下大乱已经有20多年了;20多年,一代人起来了;这么长的时间,老百姓们耳濡目染的全是战争和杀戮中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而且如果再把时间向上捯,从元恪时代开始,北魏官场腐败黑暗,老百姓放眼望去,看到的全是尔虞我诈、阴谋诡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心都变黑了(“性无常守,随化而迁。”);长此以往,社会风气一团漆黑,歪门邪道大行其事,那就危险了。可是,之前国家(西魏)战争不断、饥荒严重、灾难频仍;朝廷以前出台的很多措施都是权宜之计;根本顾不上精神文明建设,扭转社会风气,只能靠严刑峻法来保证老百姓不去触碰法律底线。

现在物质条件稍微好点儿了,移风易俗的工作也要开始慢慢的推起来了。否则只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到头来社会发展还是畸形的。

苏绰把“敦教化”的任务压在了自元宝炬以下的各级官员肩上;苏绰的理由是,皇上是全国的最大的网红,您藿香正气,各级官吏才会弘扬正气;如果您这根上梁不正,下面的官员一准儿上行下效,然后老百姓一看当官儿的都是这些玩意儿,有学有样,那后果就是社会上遍地都是妖魔鬼怪。反过来说,皇上您内心如同清水一样纯洁,行为如同白玉一般无瑕,亲身践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洁、公平、节约”14字核心价值观,并且持之以恒,表里如一;官员们看您这么做,他们自然不好意思作奸犯科;而当官的清如水、明如镜,百姓们才会对他既敬畏又爱戴,也逐渐会向他们学习。

日期:2019-03-08 16:17:26

第三条儿,‘尽地利’。

这一条儿某种程度上说,是跟之前说过的户籍法一脉相承,但更偏重于土地政策,说的直白点儿,就是向土地要效益,尽量确保人人都能吃上饭。

千万别小看‘人人都能吃上饭’这一点,这可是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的梦想(说起来,中国的老百姓应该是全世界上最好管的一群人,只要有一口吃的,没人愿意闹事儿。)。

苏绰的办法是制定明确的农业政策;比如,每到年初,地方官必须亲力亲为,集合所属地区的百姓,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能拿得动农具全部赶的地里干活儿,务必保证不错过农时。对于那些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家伙,由乡里的里正、保长把名单上报到衙门,由太守、县令根据情况进行处罚,情节恶劣者,要重罚;罚到大家看着都怕,起到杀一儆百,杀鸡骇猴的作用。

其次,老祖宗说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这三个季节都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间节点;哪一个季节没有弄好,到了冬天都有可能饿肚子;因此,官府派徭役,要尽量避开这些季节,让老百姓能专心务农。

第三,针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布不均的问题,苏绰也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法,比如形成合作社,一个地区地方官要对治下的情况门儿清,谁家劳动力多,谁家劳动力少;谁家有牛,谁家没牛要心里有数;农忙时,对于劳力少或者缺乏耕牛的人家儿,官府要出面调配,让农户之间互通有无;别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当然,还有一点也要说清楚,那就是别看宇文泰拳打脚踢给西魏抢来不少地方;但您要是有兴趣可以翻翻地图,您就能发现,西魏最大的一块粮仓,也还是千年之前秦国开发出来的八百里关中平原。

至于其它地方,其实并不适合耕种,勉强种点儿东西,产量也不会高。针对这种情况,苏绰下令,地方官要鼓励老百姓们因地制宜;对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大力种植经济作物,像蔬菜、桑树、果木这些;实在不适合种东西的土地,也没关系,养家禽;反正原则就一条儿,地尽其用,不能浪费。

第四条儿,‘擢贤良’。

别看苏绰出身名门,当官儿也是亲戚推荐的(他堂哥苏让是宇文泰苏绰的心腹);但苏绰本身对这种选拔官员全看门第或者熟人举荐的办法一肚子腹诽。

苏绰认为,门第只能代表你们家祖宗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你本人的能力,尤其不能反映你的道德水准。才华横溢的人,像伊尹、傅说,之前是干嘛的?都是奴隶,可是这并不妨碍人家后来成为一代明相。象丹朱、商均,他们倒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可这俩废物却连区区百里之地都守不住;出身有卵用?

因此苏绰的‘干部路线’是,德才兼备。

日期:2019-03-08 17:48:11

在这一条儿的‘司法解释’上,苏绰立了两条标准,其一,提拔官员之前,一定要做背景调查;花点儿时间去被调查对象家里、邻居处看看、听听;看看这人儿三观怎么样,听听别人都是怎么评价他的。品行好的再加以举荐,品行不好的,坚决予以摒弃。其二,考察期结束,也别急着让这人儿当官儿,一定要有试用期;试用期内,看看这人怎么干活儿,是简单粗暴,还是心平气和;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趁早儿让他走人。

第五条儿,‘恤狱讼’。

这三个字,苏绰说出来,其实是两层含义,第一个,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公平,不能只照顾既得利益集团,不能搞制度腐败;第二个,法官判案也要公平。

在苏绰看来,法律就终极目标,是要止恶向善;维护大多数老百姓利益。所以,如果权贵犯法,而法不加责,那法律就不具备权威性。而且,法官的个人素质又各不相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镜,明察秋毫;而赏罚不当,当事人就会心生怨气,这样不利于西魏建设和谐社会。

当然,按苏绰的意思,法律要公平,尽可能不冤枉好人;但是对坏人,一定要杀。

在苏绰看来,有四种人是绝不能饶恕的,即大奸大恶者、伤风败俗者、悖乱人伦者、不忠不孝者。这四种人非杀不可;因为他们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成严重破坏的人,影响恶劣。

第六条儿,‘均赋役’。

西魏自立国以来,没干别的,净打仗了;当兵的不事生产,可是还必须得有专项的军费保障。

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宇文泰只能加税。

日期:2019-03-08 20:13:47

尤其是从沙苑大战到河桥之战的这3年左右的时间,宇文泰几乎已经到了雁过拔毛的地步;这也就意味着西魏国内老百姓要承担的赋税相当重。

苏绰知道由于政府赋税较重,西魏百姓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可是这个节骨眼儿上,他又不敢提议减税;别的不说,你把税减了,如果政府不发军饷,都不用高欢出兵,西魏军自己就会炸锅。

苏绰想来想去,想出个折中的办法—

不论你是富商还是平民,税法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许搞特殊化。

苏绰也知道,人人平等,其实也是个花头;比尔盖茨交一个亿(美元)的税,和正看本文的您交一亿(人民币)的税,从数量上看都是1个亿(而且如果汇率换算一下的话,盖茨交的更多。),但是这事儿对于盖茨来说是毛毛雨、洒洒水;可是对于您来说,估计您就得砸锅卖铁了。

可是这会儿又不能减税,苏绰咬咬牙,减不了税,那就减人吧!

别看苏绰是体制内的人,他倒是一点儿都不护短儿,在很多场合,苏绰都会发挥说相声的口才,车轱辘话反复说:政府人多了,难免就会混进坏人来;坏人混进公务员队伍,逼事儿就多;逼事儿多了,老百姓就烦;老百姓烦了,人心就乱了(“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

肿么办!

苏绰大剪子一抡,精兵简政,裁撤冗官冗员!

通过苏绰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改革,国家的GDP眼瞅着蹭蹭的往上涨。

西魏这一捯饬,国家富了;这一富,砸场子的跟着就来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