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萧纲在政治上太不成熟,以为杀头牛就真能当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或者说这几个月的围城蹲的,萧纲在心理上已经产生‘斯德哥尔摩效应’了;且不说侯景的话能不能信;但就目前处境,敌人不希望的,恰恰是我们要做的;反过来说,越是敌人希望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他啊!
萧纲可倒好,侯景让他干嘛,他就乖乖的干嘛!
想想就蛋疼啊。
这不,侯景又派人进城了;这回唠的嗑儿可大了—
双方议和这段时间,北方的消息分别传到了各自军中,这就是寿阳和钟离被划到了高澄的账面儿上了。
就这事儿,现在被侯景拿出来说事儿了。
侯景说,我是想回家;可是现在寿阳被高澄给弄去了;我无家可归了,您看这么办成不成,请朝廷另划南兖州给我借住,等以后我寻机收复寿阳,再归还南兖州。
这摆明就是耍无赖了;可是不知道萧纲是咋想的,这对侯景这么过分的要求,萧纲居然连价儿都没还就答应了。
侯景现在彻底知道萧纲是个什么货色了;我艹,这就是个废物点心啊;这种人有必要跟他客气吗?!
过了几天,侯景又派人找萧纲来了;这次他要状告萧纶的儿子、永安侯萧确,这‘熊孩子’带人见天儿堵着我门口儿骂街,还扬言要Neng死我;你们家大人管不管?你们要是不管,我可不走啊(“景又启曰:‘永安侯确、直閤赵威方频隔栅见诟云:‘天子自与汝盟,我终当破汝。’乞召侯及威方入,即当引路。’”)!
萧纲很无语!这也来告?
或许按萧纲这会儿的想法儿,在侯景撤军这事儿上,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让侯景抓住把柄;因此侯景一来闹,萧纲便去找萧衍,让后者出面把萧确调进城来,别在外面节外生枝。
这次萧纲没费多少吐沫就把他爹说服了;随后萧衍下诏将萧确调入内城,准备迁往广州当刺史;而另一位给萧确助威的赵威方也被打发到盱眙当地方官。
没想到这里边儿还出了个差头儿;萧确坚不奉召;他让赵威方进城复命,而自己则依旧留在城外。
萧衍平时挺疼他这个孙子的;这会儿看这孙砸不给面子,大怒,管不了你了是吧,小兔崽子!
萧衍带话儿给萧纶,你,管管你那熊孩子!
老爹发话了,萧纶只好摆出老爹的架势来训萧确;不过,萧纶开骂之前还是先打了一手亲情牌,他把萧确叫来,几乎声泪俱下,你想和那死瘸子决一死战,老爹绝对赞你;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爷爷风烛残年,经不起折腾了;战端一开,老爷子担惊受怕,这岂是为人子孙该做的?咱现在只要让侯景滚蛋,其他的回头再说(“邵陵王纶泣谓确曰:‘围城既久,圣上忧危,臣子之情,切于汤火,故欲且盟而遣之,更申后计。成命已决,何得拒违!’”)。
看粑粑苦情戏演的好,萧确心说了,老爹,奥斯卡欠你一座小金人儿啊!可是嘴里却不服,老爸,您怎么也信那死瘸子会撤兵?他要撤,早撤了;还用的着来这出儿?咱跟那死瘸子,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从根儿上说,就不可能并立。醒醒吧老爹!
有句话说的好,敢战者方可言和!
日期:2019-05-09 16:44:16
像萧衍、萧纲这种无底线的退让,是绝逼换不来和平的。只有像萧确这样,抱着说啥都不好使,我就是要Neng死你的心态,跟侯景拼了,最后才能拼回一个和平。
没想到听萧确说要拼到底,萧纶脸一沉;拼个毛啊拼,你这叫抗旨你知道吗?
萧确一急,流下泪来;粑粑,你是吃啥吃堵了?你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侯景一天不灭,一天就是咱们的心腹大患!
嘿,小兔崽子,说不服你是吧;萧纶恼了,一指站在身边的谯州刺史赵伯超大声下令,老赵,你给我把这个逆子干掉!赵伯超也是老戏骨,知道这就是吓唬吓唬萧确,一把拽出腰间佩刀,高声喝道,君侯再不从命,咱老赵认得你,可掌中刀却不识得君侯!萧确没想到父亲真要让人砍了自己,眼睛直了;发了一下愣,萧确放声痛哭,一时间万念俱灰;行,您也别杀我,我进城;至于以后,听天由命吧(“纶大怒,谓赵伯超曰:‘谯州为我斩之!持其首去!’伯超挥刃眄确曰:‘伯超识君侯,刀不识也!’确乃流涕入城。”)。
萧确抹着眼泪进城了。
当侯景听说这一消息,鄙视的神情跃然脸上;萧衍,比纸老虎都不如。
当然,要说一句,侯景可以鄙视萧衍,却不能拿城外越来越多的梁军当空气;而且有情报传来,萧衍的鹅子,湘东王萧绎;孙子、河东王萧誉等各路藩王都已经出兵了,这些新增援军如果和柳仲礼、萧纶等人的先到援军会合;呵呵,那就不是侯景围着萧衍,而是几十万梁军反包围侯景了;因此,侯景也为此胆颤心惊。
不过,侯景身边的那位高人王伟又说话了,大王莫急!这事儿还有缓儿。
王伟跟侯景说了这样一番话,“王以人臣举兵,围守宫阙,逼辱妃主,残秽宗庙,擢王之发,不足数罪。今日持此,欲安所容身乎!背盟而捷,自古多矣,愿且观其变。”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大王犯上作乱,欺负皇上,侮辱妃嫔,破坏宗庙;一句话,你丫罪过大了。您现在已经把全天下都得罪了,天下人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剧透一下,后来侯景的下场也差不多就这样儿。);你要是想活命,必须趁梁军目前懈怠之际,一举打进宫城,拿下萧衍,否则大势去矣。
王伟说的是实话,长远包含着变化,而变化是莫测的;再拖下去,谁知道会出什么事儿。
而让王伟做出这一判断的,是不久之前梁军内部发生的一件事儿—
其实早在侯景作乱之初,萧衍曾下诏让各地勤王;各地藩王有的早早儿的来了,有的磨磨蹭蹭一直拖着。
比如,湘东王萧绎。
这哥们儿不上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萧绎早就瞄上了萧纲的那个位子,而且从内心讲萧绎压根儿就不服萧纲;巴不得萧纲早点完蛋。
而且萧绎还有一个顾虑,萧绎驻节的地方是荆州,在他身边儿,萧衍安排了一圈儿萧姓宗室;论辈分,这些宗室都是萧绎的兄弟侄子;可是论交情,基本为零。萧绎怎么看萧纲,这些人就怎么看萧绎;因此萧绎还得时刻提防着他们下黑手。
所以别看手握勤王的诏书,萧绎却迟迟没有出兵。
可是,你不出兵,这政治影响太坏了;你连你爹都不救,你还是人吗?
所以尽管萧绎对救建康毫无兴趣,却也不得不凑了点儿人马磨磨蹭蹭上路了;而且走的那叫一个慢,几乎是一步三回头。
萧绎惦记他荆州老窝儿,生怕他不在的时候,有人背后抡他;走着走着,有消息传来,朝廷和侯景议和了!听到了这个消息,正不想去的萧绎兴奋的差点没晕过去,立即传令,全军后队变前队,回家。
看到萧绎这副没心没肺的丑陋嘴脸,萧绎手下的中记室参军萧贲非常生气,萧绎你好歹也是皇子,现在国家有难,你爹蒙尘,你就这么面儿都不露一下就回去了?合适吗?
萧贲是个直筒子脾气,看不顺眼就要说;他跑来找萧绎,给后者怼了一顿。萧绎大怒,当场没说什么,可过了两天便找了个借口一刀砍死了萧贲。
杀掉萧贲后,萧绎下令全军撤回荆州。至于老爹,您就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