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20 07:36:48
在陇州得手后,尚结赞遣五骑送崔汉衡归,且上表求和。走到潘原,被潘原守将以德 宗“有诏不纳吐蕃使者”为由,受其表而却其人。吃了闭门羹的尚结赞,再次兴兵围陇州,未果,随即转攻华庭,华庭守将王仙鹤闭城固守,以待陇州增援,尚结赞先断城中水源,又在要道设伏,陇州援军中伏而退,随即吐蕃军队在华庭城外堆积柴薪,意欲引火烧城,守将见华庭不可坚守,开城投降。随即,土逼北去围攻连云堡(甘肃泾川西北),连云堡为泾西门户,泾州唐军以此堡为侦察吐蕃的要点,城堡建在山上,地形与石堡城类似,也是三面绝壁插天,只有北侧有小路连接平原。尚结赞攻陷此处险地的方式颇为传奇,据说尚结赞在高处建了七座抛石高楼,利用抛石将堡中唯一的水井填满,然后从北面的壕沟上架飞桥突击堡门,最终攻破了连云堡。连云堡被破后,吐蕃骑兵直入泾州城下,随意游荡,如入无人之境。泾州城不敢开西门,吐蕃军队驱赶逃散在乡间的民众、牲畜万余至弹筝峡(宁夏固原市三关口)。
十月,尚结赞再攻丰义城(甘肃镇原县东南)、长武城(陕西长武县西北),吐蕃的骑兵横行于泾、邠之间,唐朝当地的城镇皆不敢开西门。吐蕃重新修复故原州城,作为大军居住之地,但因气候寒冷,吐蕃粮运不继,故不久吐蕃停止军事行动。
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唐朝复筑连云堡,试图恢复泾州的防御体系。5月,吐蕃一改以往秋高进攻的惯例,在尚结赞的率领下盛夏出兵,吐蕃骑兵三万余侵掠泾、分 、宁、庆、鹿(陕西富县)等州,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城镇乡野均无防备,二十多天内俘掠唐朝人畜三万多。这次尚结赞兵行诡道,唐朝损失惨重,据《旧唐书》记载:“是月,吐蕃寇泾、邠、宁、庆、鄜等州,焚彭原县,边将闭城自固。贼驱人畜三万计,凡二旬而退。吐蕃入寇以秋冬,今盛暑而来,华人陷蕃者道之也”。
尚结赞虽然在陇右连连获胜,碾压唐朝军队,但由于吐蕃在西域、川滇等地也大量用兵,在陇右地区虽处于优势,但兵力短缺,因而此年吐蕃开始让被俘的部分唐人青壮参战,为防止唐人哗变,将他们的家属压在吐蕃作为人质。
自从唐蕃两国撕破脸后,两年间,吐蕃攻势如潮,唐军左支右绌。连续不断的战事给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巨大的战争支出使得朝廷经济窘迫,百姓生活困顿。《资政通鉴》上曾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记载,贞元三年,是岁粮食丰收,米斗值钱百五十,粟八十,这是自天宝年间以来,从未有过低价,德宗很得意。十二月,德宗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打猎,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德宗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马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德宗跑到一个百姓家里,问百姓:“你快乐吗?”,百姓说:“不快乐”。德宗很奇怪问道:“今年丰收,你为啥不快乐?”,百姓说:“皇上说话不算数,当年罪己诏说好的除了两税之外,再无其他徭役,结果现在其他的杂税收的比两税还多。后来又说官府买粮,结果就是明抢,根本没给一文钱。以前说上交的粮食,百姓只要送到家旁的路上,官署自来收取,结果现在让送到京西行营去,几百里路,车都跑散架了,马也累死了,眼看都要破产了,愁都愁死了,乐个屁呀?!每次皇上下诏书都说要关注百姓疾苦,光发文件,净玩儿嘴炮,一点实际的都没有,估计呀,皇上天天待在宫里,外面的事儿啥也不知道!”,德宗被老百姓一顿喷,也觉得有点悻悻然,于是交代官署免了赵光奇家赋税。赵光奇这位唐朝的老百姓无意中喷了皇帝,结果名留《资政通鉴》得以和出将入相的重臣比肩,造化弄人颇有喜感。
日期:2016-07-21 08:13:40
赤松德赞之鞭——西域、剑南烽烟再起
李泌的连横之计
面对吐蕃在河西、陇右之地咄咄逼人的攻势,德宗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李泌给德宗献上了一条,“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妙计,自德宗之后的唐庭基本贯彻这一宏大战略,通过这一计策,唐朝获得难得喘息之机,总算稳住了阵脚,慢慢将吐蕃拖入了泥潭。
相比于河西、陇右地区是唐蕃两国死磕,云南地区却是唐、蕃、南诏三国的三国杀,南诏虽然实力弱与唐蕃两国,但是无论南诏倒向谁,那两国联合能形成压倒式优势。
南诏本是洱海周边的六部落之一,还是在唐朝的支持下,最终统一了其他五部,成为苍山洱海周边的霸主,公元738年(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南诏国建立。南诏成立之初,南诏是唐朝的坚定盟友,两国共同对付吐蕃,这段时间,吐蕃在云南、四川难有尺寸之进。但天下没有永恒的盟友,天宝年间,唐和南诏的关系一度变得极其紧张,南诏随即倒向吐蕃,唐朝于天宝七年(公元747年)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两次大举伐南诏,均以大败告终,两次战争唐朝损失十几万精锐。随后不久,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内乱,边境空虚,南诏联合吐蕃进攻剑南地区,夺取了唐朝大片土地。
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赤松德赞召谕南诏国王阁罗凤:“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 越巂(xī)(四川西昌)、会同,谋多在我,图之此为美也”。吐蕃、南诏联军攻击巂州、会同,唐军不能抵抗,巂州、会同相继失守。公元763年,吐蕃南诏联军又攻下了松(四川松潘)、维(四川理县)、堡(四川理县北)三州。其中维州更为川西重镇,“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卤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旧唐书》。历代吐蕃赞普觊觎维州已久,多次整兵围攻,但一直未能攻克,这次终于得手,可谓大捷。对于维州失守的过程,《旧唐书 �6�1 地理志》的记载颇为传奇,据说吐蕃多次进攻维州均无斩获,于是吐蕃派遣一位妇人进入维州生活,在维州嫁夫生子,连续生了两个儿子,等到十几年后,男丁长大。当吐蕃再来攻城之时,两个男子联合其他细作偷开城门,吐蕃军队趁势一贯而入,维州就此陷落,吐蕃攻陷维州后,将维州改称“无忧城”。
随着吐蕃、南诏连续攻城掠地,唐朝在川西的形势岌岌可危,所幸的是剑南节度使严武颇有才干,武能上马提兵,文能与杜甫诗文唱和。公元764年严武在当狗城击败吐蕃联军七万人,十月又攻破吐蕃占据的盐州城,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唐朝在川西的局面。征战途中,严武写下了记述这次战争的《军城早秋》一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虽然严武取得了部分胜利,但也仅仅是维持川西的局面,严武去世后,接任剑南节度使的崔宁继续在川西抗击吐蕃、南诏和诸羌部落的联军,崔宁在给朝廷的上奏中可谓战果累累,称分别在公元769年、775年、776年大败吐蕃联军,每次均斩首万级以上,缴获牛羊牲畜无算,但却无攻取州城的记录,估计战果极有可能不实。而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崔宁却上奏吐蕃联军进攻黎(四川汉源县北)、雅(四川雅安县)二州,二州未失,吐蕃无功而退,可见吐蕃势力并未减弱,已经突破川西山地,开始觊觎川中平原了。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吐蕃、南诏联兵二十万进攻四川盆地,神策军李晟大败南诏、吐蕃联军,《资治通鉴》记载:“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这次唐军的大胜,不但稳定了川西的局势,而且使吐蕃与南诏不稳定的联盟产生了裂痕。
战后,吐蕃可能是觉得南诏国军队战斗力孱弱,导致了吐蕃在川西之败,于是改封南诏国国王异牟寻为“日东王”,双方由兄弟之国降为臣属关系。吐蕃对南诏关系的冷淡,为唐朝拉拢南诏联合对付吐蕃提供了机会,宰相李泌敏锐的感觉到南诏和吐蕃的疏离,他对德宗说:“招南诏,则是断吐蕃右臂。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税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于是德宗以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始实施与南诏联盟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