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60节

热门小说推荐

刘豪先跟几个聊了聊,看了几个人发到QQ邮箱的作品,发现文笔有些幼嫩,类似有太多的‘啊哦呀’之类的感叹句,这个一看罗大炮就不会满意。

再看了几个人发来的作品,刘豪还是觉得不行,感觉他们就是冲着那六十万来的。

看到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刘豪看得头昏脑胀,也没找到一个是成熟稳重一点的写手。

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刘豪都想睡了,总算看到自己QQ信箱里有个不错的稿子,

这个不错的稿子是一个关于穿越到唐朝的故事,刘豪一口气看了两万多字,见给自己发稿子的那人没有加自己QQ,于是刘豪按他留在稿件上的QQ加了他。

看那个人的网名叫“井底望月”,刘豪给他发QQ文字信息,“晚上好,怎么称呼你?”

井底望月回,“我姓古,你叫我老古就行,我怎么称呼你?”

“我姓刘,单名一个豪字。”

聊了几分钟,刘豪发现那个老古的人就在永春市里,他老家在中国北方,之前一直混在沿海一带。

与老古再聊了会,刘豪想知道老古其它的作创经历,譬如说之前写过哪些作品有过什么荣誉之类的。

老古见刘豪要了解自己之前与文学的交情,于是慢慢说起自己之前与文学发生的一些事情。

原来早在几年之前,文学界最流行的是当年明月与易中天品三国,各地纷纷刮起一阵阵品史的大风,不管是公司总裁,还是街头小贩,在与人谈话当中都要时不时露出点历史知识,用以显示天朝文化。

为了抓住商机,海内外的盗版集团纷纷找人约写历史。

老古当时作为师范大学的高材生,有着较好的中文底子,很快被盗版集团吸入其中,并打算重点培养。老古加入盗版集团可能也是他人生之中一个必然,因为他接的第一个活就是于丹的东西,他当时甚至都不知道于丹是谁,根本无从下笔。

后来在网络上搜索得知此人是以讲孔子庄子之类起家的,在文坛极火,老古这才猜到盗版集团要他弄这么个《墨子心得》的真实用意。

因为老古在这一行只是初学者,没有经验,为了《墨子心得》日夜操劳,两个月下来人都瘦了一圈。尽管如此,《墨子心得》被推上市的时候毫无效果,被人当成是拉圾。

为了在文坛上有所斩获,老古不断向盗版商忽悠,说自己以前看了多少多少东西之类的,很下笔如神,欠的只是个机会。

盗版商对之前老古弄得《墨子心得》没有弄名堂很是失望,看老古失败一次之后不但没有颓废或者买块豆腐回来一头撞在上面,还会自多检讨和创新的精神,普遍觉得老古可能是个可造之才,所以决定再给老古一次机会。

于是老古又接下一个叫《易中天品吐蕃》的长篇。

这是个很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因为当时老古除了知道有个山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鸠摩智是吐蕃来的之外,他连吐蕃当年在中国地图上是哪一块都不知道。

为了应付当时的盗版商,老古四处搜集资料。

搜集的结果是终于被他知道当时的吐蕃在西藏,并且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老古这些年一直无所作为的人而言,吐蕃只是他搞历史题材文学的一个真正开始。

《易中天品吐蕃》上、下两册共三十多万字,老古只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任务引导上市,可谓是光速。

虽说完成《易中天品吐蕃》之后的老古看起来比吐蕃还要沧桑老迈,胡子拉渣两个多月没有修剪,像跟本拉登混了几个月回来一样。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当时《易中天品吐蕃》横空出世,引起了文坛的广泛争议。

很多人认为这是易中天又一次大炒作,只知在死人堆里卖弄学问,毫无创意可言,纯属瞎扯蛋,而更有人认为这是学术超男再次的巅峰之作,内容丰富多彩,论证有据有力,笔法环环紧扣滴水不漏,不愧是文坛的一代宗师。

老古仅凭一本《易中天品吐蕃》奠定了自己在山寨文坛里的地位,盗版商无比心慰,感觉集团的心血总算没有白流。

《易中天品吐蕃》卖了五万册的时候,盗版商正式通知老古加入他们的写作班子。

在此之前,那个写作班子前后完成了《王立群读西游》,《你的生命如此无情》,《拷问美国》等等,另外还有几个散文集子,其中包括《一场刻骨铭心的事》,《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等等。

那时正值郭敬明的《小时代》卖得很火,老古本来要自高奋勇要创作《小时代》的姐妹篇《大时代》,但被盗版集团否决。

没过几天,老古收到六千块钱报酬,同时上面正式要老古加入韩寒《他的国》的小弟篇《我的国》的创作。

这是令老古非常沮丧的事情,本来老古已经适应了从之前乡土文学创作转型到历史题材创作,现在突然要他完成韩寒的东西,一时变的很束手无策。

这可能也是由于老古这些人一直以来奉韩寒为偶像,现在突然要模仿偶像的风格,很难适应过来。

这事拖了半个多月,写手团人员没有任何进展。

盗版集团看时间越来越仓促,又不能硬逼,只能把《我的国》先搁置,开了另一个新篇,《两宋风云》的兄弟篇《两晋风云》。

在老古所在写手团一组当中,除了老古等十多个人在执笔,还有几个家伙在网上和其它地方负责帮他们收集资料,当然最主要的是收集野史资料。

这一类东西要体现商业价值,是要非常讲究技巧,不能老把字数停留在人物特写或者场景特写之上,比如说搜集资料的那家伙的资料本来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估计是瞎编乱造出来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一定要录进去,并且要加入点自己的主观意见,顺带还要拖出点佐证证明这些东西虽然来自野史,但可信度还是比较高之类的。

正因为抓住了这点技巧,所以立刻会引起社会上一些无聊家伙的争议,譬如说所引用的资料的可信度?从哪引用的?这本资料出自何人之手?而那人是不是当时朝庭的敌对势力之类的。

根据正史提供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他本来不应该会干些这样的事情,正是因为很多人喜欢钻牛角尖卖弄学问,为个到底是张益德呢还是张翼德一事,恨不得将对方当场一掌拍死,于是让一些硬炒特炒的人爬了起来。

这意思就是说,就算有人明知道朱温跟桓温是两个人,但他还是当他们是一个人,于是第二个人就站出来大叫对方是史盲,于是这两个人的形象便都印在第三个人脑海里了。

一个多月后,《两晋风云》从老古等人手中诞生,然后盗版集团通过各类商贩运作倾销入市场。

日期:2016-04-20 18:45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