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学。开始说了,刘彧是半个文学家,会写诗,字也写得很好,是当初藩王之中的贤能,在当了皇帝之后,自然这些骚人气息是不会迅速丢掉的,于是在当朝的时候,他用那些文人王道隆、杨运长等作为太子师,纠集人马对儒家、历史、文学、道家的东西进行搜集清理,建设国有图书馆去保存;经常自己开课讲授各类知识,并聘请老师为达官贵人讲课;派人到民间搜集优秀的诗篇(古时候官方文人喜欢在渡口、驿站等人流集散地和人家扯淡,分享各个地方人游历的经验,并作为记录,名为采风),学诗经的搞法,分为风雅颂三篇等等,这些都是南朝经书保存的传统,当初朝廷南迁的时候,就有好多书籍带了过来,无疑也有很多书籍就在路上蒸发了,于是礼失求诸野,通过与当初河西地区的国家(就是开始说的北凉,保存中华文化较为完善)进行文学交流等等,一些具有价值的文学也就渐渐找到了,这也对当时的中华文人都是较为鼓舞的事情。
当然,关于他的惠政的具体例子还很多,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一个催动王朝下行的昏聩君主,所以这些优秀的事迹也算是挤出牙缝的事情,难能可贵。另外这些惠政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就是他当政前四年,而后三年,不是溃于蚁穴,是一泻千里,这是为什么呢?我简单的认为,一方面是所谓气数已尽,一张布脏了,就算再洗,他也恢复不了最白的那段时期,更何况没有坚持去洗他;二方面,上面这些所谓惠政也可以叫做一揽子计划,是由一个团队胡乱引经据典,形成儒家汇编,再统一实施的,大部分都在前三年期间一起实施的,这也就是说,他的这些经典都是有一个核心团队在操作,如蔡兴宗这样的谋主,褚渊这样的人是想不出来的,但是刘彧对蔡兴宗是有认识的,蔡兴宗是名门之后,对朝政看得通透,所以后来在中央与地方、清官和浊官上反复摇摆,不可大用,又弃之可惜,智囊也就当不上了;三方面就是这时刘彧有求于人,还没有体验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快感,所以他还暂时迫于形势,为政之先就是先将这些书上的经典颁布下去,至于之后要改,那也容易,毕竟一切命令取决于皇帝;第四就是通过这些仁政的动作来瓦解天下反对的人之心,用仁义使得反抗的人在道德中接受煎熬,最终用所谓的正统思想再次统一整个天下民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