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对!这就是吊脚楼!”
薛文也站起来打量了一番,然后也好奇的问到:“寇老前辈,这吊脚楼怎么都建在斜坡上啊?它就不怕时间长了蹋了啊?”
“呵呵!不会的!不会的!这儿属于高寒的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再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历来就依山傍水,构筑了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那木楼也就是这吊脚楼了。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修建的时候人们先把地铲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然后,用一些长木柱支撑在土台下,再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最后,在开始慢慢地用各种材料搭建。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普通的吊脚楼低的在七八米左右,最高的可以达到十三四米之高。屋
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九根,即五柱四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一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回弯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做“嘎息”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