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1-14 10:33:56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二)
消灭了司马流的部队,苏峻与祖涣,许柳的部队完成顺利会师,两路叛军直指建康城。这时候,又有人给庾亮出主意,说石头城目前有精兵把守,苏峻断不敢强攻此地,他怕是会绕道南边的丹阳,所以应在那地方设下一支伏兵。
可咱们的这位庾国舅居然一板一眼地分析起兵法布阵了,他说:“苏峻固知丹阳道狭险,易于伏兵,又岂会从那进兵呢,一定是从石头城进军!”此时的庾亮就是昏头到底了,在一次次的错误决策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选择继续犯错,也真是难为他了。
苏峻这边还挺配合庾亮的,故意将舰队全部排列在长江上,做出要渡江的态势,让庾亮得意的以为自己预估正确。而实际上,苏峻的全部大军却已然是通过丹阳小道,偷偷地来到了建康城下。
得知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庾亮这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卞壸、郭默等将领分率大军前去围攻苏峻,奈何这京城中的老爷兵哪能和与羯胡部队交战都不落下风的江淮野战军相比呢?很快这些部队都败下阵来,卞壸的残军后退至青溪栅固守,苏峻随后纵火烧了青溪栅,卞壸和两个儿子卞眕,卞盱都为国捐躯了。
随后苏峻又攻下云龙门,以陶侃之子陶瞻为首的一干朝中重臣又在此地以身殉国了。而挑起这一切内战的庾亮兄弟却趁着贼兵攻打云龙门之际,换上女人衣物,从宣阳门偷偷溜了出去,向西投奔温峤去了。
这一次苏峻进城的军纪与当初王敦进城时不相上下,纵兵劫掠,凡是发现还穿着军服的男子,不管投没投降,一律格杀勿论。至于女的,不管美丑都扒光了衣服**,甚至是皇宫里的宫女也会遭到乱兵的**。许多女子由于丢失了衣物,只能用茅草或者泥土覆盖自己的身体,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纵兵数日之后,苏峻决定去面圣了,而恰巧此时,原本“病魔缠身”的王导既然奇迹般的好了,他带着一干大臣护卫着小皇帝司马衍登上帝座。面对来势汹汹的乱兵,侍中褚翜厉声呵斥道:“皇上在此,快让苏峻速速拜见!”原本叫嚣着的乱兵被这么一喝,倒也知道规矩似的退了下去,随后,苏峻一身戎装,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大殿。
司马衍虽然年纪小,但见苏峻也不慌张,一番交谈之后,苏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重新整顿百官,凡是庾亮所提拔的官员一律撤职,另外王导仍旧官居司徒,主掌朝中政务。自己领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祖约升为侍中、太尉;许柳为丹阳尹;祖涣为骁骑将军。其余参与除贼的诸将一律受封。
司马衍对于这样的条件也只能应允,同意了苏峻的任免要求。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为何王导作为朝廷的人却没有在苏峻的清算行列,反倒官居原职,要知道苏峻所安排的官员可都是参与起兵的骨干分子啊,这么做确实有些不合理。
然而,过往案例告诉我们,一切的不合理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件事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苏峻反叛的过程中,王导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有人会问了,老好人王大人会做这样的事?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拿证据说话,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首先,在王敦当年一次进京的过程中,王导所表现出的态度就有消极对抗之嫌,很多人会把责任推脱给双方实力对比悬殊,但是,别忘了,我们的王大人可曾有过力阻石勒南征部队的成功范例,依托建康城的守备,也不至于让王敦成功的如此之快吧?
而后,在王敦清扫朝中政敌的时候,王导依旧是一言不发,又有人会说那不是周伯仁给王导造成要杀他的假象么?但我们别忘了,被杀的官员中不止周伯仁,还有戴渊呢,他和王导什么仇,什么怨,王导干嘛连帮他说句话都不做?随后,当王敦清扫完毕朝中政敌,王导便再度把持了朝政,恢复了“王马共天下”的秩序。
当王敦二次起兵的时候,王导心中依旧有把小算盘,他知道此次王敦起兵必败无疑,所以他在规划着战后的政治格局,如何让琅琊王氏继续操控政坛。
日期:2016-01-15 08:19:10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三)
王敦的失败会让琅琊王氏彻底失去军事大棒,而为了早作谋划,王导那时便瞄向了沈充。早在晋明帝司马绍准备诏安沈充之际,王导便给老沈送去了一封书信,信中表示,只要沈充投诚,他单方面可以保证沈充日后依旧可以保留军事力量,以此来拉拢沈充。
哪知道沈充是个愣头,居然没领会王导的意思,还一意孤行要为王敦守节,将琅琊王集团的最后一支可以争取的军事力量也推向了坟墓。后来王敦之乱被弭平,虽然王导没有被追究,但是失去了军事力量的支撑,总不会长久掌权的。所以在这点上,王敦便再次瞄向了“新铁三角”阵营,即以拉拢苏峻,祖约,陶侃为核心,依此构建琅琊王氏的新的军事大棒。
也正因为如此,当庾亮与他抢班夺权的时候,他选择了退让,甚至略带鼓动性地挑起庾亮与三藩的矛盾,借助苏峻的刀铲除庾亮这个外戚,重夺琅琊王氏对东晋政务的垄断大权。这一切,庾亮没看清,温峤却看清了,只可惜大错酿成,已是无法弥补了。
当然,肯定有人要质疑了,说琅琊王导高风亮节,是圣人一般的楷模,怎么会行此龌蹉之事呢?我只能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时候历史的真相未必如大家所见的那般,毕竟有可能和王导有机会达成某种默契的关键人物最后都被清扫干净了,可谓是死无对证。另外还有两句话也希望大家能记住,一切的不合理都是有原因的,过多的巧合掺杂起来那就不是巧合了。
好了,回归正题,在苏峻在朝中重组了自己领导班子之后,又挥兵击败了吴国内史庾冰,庾冰化妆出逃。随后,苏峻坐镇建康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的名义发布了全国通缉庾亮兄弟的诏令。
庾亮命大,几番艰辛终于逃到了江州浔阳,在那里他见到了温峤。曾经不可一世的庾国舅此时见到温峤居然抱头痛哭,再也不顾体面了。发泄完毕后,庾亮又拿出庾太后密诏,邀温峤召集四方勤王之师反攻京师。温峤推辞说自己当不了这个盟主,庾亮为当朝国舅,理应做这勤王之师的盟主,庾亮已经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哪还敢乱来,连连推辞。
双方推辞了一番后,温峤说道:“这样吧,我看我们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吧?我江州兵马微弱,不如陶侃兵雄马壮,且陶侃本人又是能征善战,有他做盟主,大事必成!”双方议定之后就派人去江陵找陶侃搬救兵了。
不过,庾亮之前也没少得罪陶侃,原本晋明帝遗诏中也指定了陶侃为辅政大臣之一,结果谁知道庾亮大笔一挥,将陶侃给除名了,此后陶侃便暗恨庾亮这小人。战事爆发之初,陶侃还乐得哈哈大笑,因为总算有人替自己教训教训庾亮了,所以在庾亮和苏峻鏖战之际,陶侃选择了中立,既不助逆,也不讨逆。
面对使者带来的温峤书信,陶侃看也不看,撂下一句话作为回复:“我只是沙场上的一名藩将,负责对外征战之事,至于朝廷内斗,我无权干涉!(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第一次出访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下,温峤选派了一位叫王愆期的人去劝说陶侃。
王愆期一见到陶侃便对他分析起了形势:“苏峻逆贼,窃据中央,为天下英雄所不齿,政治斗争历来就不能选择中立。你不是替朝廷除贼,便是助苏峻叛逆,首鼠两端的人历来没有好下场。况且,当初苏峻起兵之际您就没出兵帮他,如今他风头正盛,你觉得你和他站一块还能分到好处么?”
见陶侃有些动摇,王愆期又补充说道:“老将军,您的爱子陶瞻在守云龙门时已经为国捐躯了。像苏峻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头豺狼,如果让他掌控了大权,纵使天下之大也再难有你容身之地了!(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安有明公容足之地乎?)”
听闻儿子惨死的消息,陶侃已经是泪如雨下了,王愆期后边的一番补充又是句句戳中陶侃肺腑。随即,陶侃当机立断,亲率三万大军,登上舰船东下浔阳与温峤会师。刚刚走出王敦之乱阴影的东晋王朝,再一次地迎来了新一轮的内战,这一次交战集中了东晋国内目前战斗力最强的三支部队——祖约,陶侃,苏峻,而陶侃终将以东晋挽救者身份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