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1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5-12-21 12:41:47

文丁死后,他的儿子帝乙成为第二十九任商王。《殷本纪》说帝乙时殷更加衰败了,好像帝乙很昏庸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帝乙也很能干,他明白殷的力量当时还不足以遏制大西北,所以他以和亲的方式稳住西伯,军事上“拒昆夷,城朔方”,挺有一套的。他最大的失误是“废长立幼”,他怎么都不会想到那个被他废掉继承权的长子最终废了五百多年的大商,微子的负能量之强已经超过了正常人的想象。当时商朝的嫡长制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帝乙以才干选幼子受德其实无可厚非。帝乙的得分应该跟文丁差不多,考虑到他那个无心“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扣一分,我给他七分。

接下来便是帝乙的儿子,最后一任商王帝辛了,我不愿意称他为纣王。在他长达五十二年的执政生涯里,商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能抓那么多 的俘虏,足见他的军队有多么强悍,***说帝辛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俘虏政策不够好,没说到点子上。其实帝辛的俘虏政策很好,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是最好的。如果没有那个混账哥哥,帝辛也许可以成为前三位最伟大的商王,直追太戊和武丁。可惜没有如果,商朝在帝辛手上断送,当然没法给他九分以上了。考虑到子受德刚烈的性格,他大概也不稀罕低于十分的分数,那就给他零分吧。零分是一个句号。

商朝已夷,周朝就在朝歌城外,它就要君临天下,并将成为存在最久的朝代,长达八百余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粉墨重彩的一笔。

周朝是标准的封建社会,那么商朝呢?

(13.11)

日期:2015-12-22 12:40:10

郭沫若认为商朝是奴隶社会,可郭老给出的证明和他的学问根本不成比例,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他之所以“强说”,不过是为了迎合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一武断的论断。

恩格斯论证奴隶社会时,他的样本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和古埃及,这些确实是奴隶社会。衡量一个时代是否是奴隶社会,标准很简单,要看奴隶是否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比如说古罗马的奥古斯都时代,奴隶数量保守估计有五千万之多;当时的雅典,公民人数九万余人,而奴隶人数是公民的四倍,近四十万之多。古埃及的奴隶比例虽然不像雅典那么变态,但也数量庞大,埃及的城池、金字塔和尼罗河的水利工程都由奴隶完成。古埃及的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及社会地位低下的犹太人,法老奖励士兵除了财物外还有奴隶。《圣经-出埃及记》讲的就是犹太人被埃及人虐得受不了,在摩西带领之下逃出埃及的故事。其过程一波三折,逃到旷野的犹太人因为缺少食物,于是又怀念起在埃及时做奴隶时的“幸福时光”,弄得他们的领袖摩西很崩溃。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框架里,中国古代并不在他们侧重于古欧洲的体系当中,而是分属“亚细亚”范畴。斯大林觉得“亚细亚”的提法不够高大上,不符合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的宏伟蓝图,于是“亚细亚”消失了,全世界出现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于是中国必须有奴隶社会,否则相当跌份。于是,郭沫若勇敢地承担了为国争光的重任,用诗人的想象“证明”中国曾有奴隶社会这个伪命题。

商朝当然有奴隶,但不能因为有奴隶就说那是奴隶社会。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种植园主就拥有不少奴隶,那么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是奴隶社会吗?(13.12)

日期:2015-12-23 10:30:17

殷墟甲骨文中提到的“众人”其实都是平民,他们是商代的主要生产力量。郭沫若把甲骨文里的“众”字解读成奴隶,他说“众”字表示太阳下有三个人赤身裸体地劳动着,完全是非人的待遇,所以他们肯定是奴隶。在郭沫若时代,农民们种田难道不是露天而作吗?现在大部分的农田也还是露天的吧?大热天里袒露上身散热也很正常,那么那“三人”到底有没有穿裤子呢?我不知道,郭老其实也不知道,这位出色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大家脑子里经常涌动着诗人的浪漫想象。象形字有个形状就得了,还得把人的衣服画出来吗?难道“山”字还得画出森林吗?否则就是秃头山?日、月是否都要画上光芒,否则便日月无光?

郭老“形象”地说明了“众人”是奴隶,接着从语义角度解释“民”也是奴隶。《汉书�6�1食货志上》说殷周之时:“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春,秋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郭老一口咬定这里的“民”是指奴隶,进而指出“邑”是相当于奴隶集中营!郭老为什么不说“野”也是集中营呢?《食货志》里还有句话:“在野曰庐,在邑曰里”,解释了什么是庐,什么是邑。春夏在野外的住所叫“庐”,古人“结庐而居”便是此意。秋冬天凉了,得住在里巷,就是邑。

上面那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春天大家结伴出去种田,冬天则各回各家。晚上妇女相约共享火塘的火光,大家一起织布,所谓“所以省费燎火”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在一起工作效率提高了,所谓“同巧拙”是也。至于“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有两个解释,“四”也许是衍文,即错字或多出来的字;另一个解释是因为资源共享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一日做了多日的事。郭老根据“四十五日”推算出“女奴隶”每日需工作十八小时,不知道他是怎么推算的。他只有按照每月二十个工作日,每天八小时才能得出女奴隶日均工作十八小时的结论,可郭老的时代中国的工人好像每周得工作六天吧?

(13.13)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