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根据理性标准,许多时尚消费品其实根本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1920年代是消费主义时代,广告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十亿美元产值的大行业,老板们烧钱作广告,不断诱惑大家购买汽车,香烟,收音机,电冰箱和各种产品。美国人民渴望成功,希望发财,广告不断轰炸宣传投射“成功人士形象”,成功人士抽什么名牌香烟?开什么名牌汽车?一个“不那么成功”的人士如果买不起卡迪拉克,总买的起香烟,他仿佛也变成了成功人士,在吞烟圈的那一刻,他置身于成功人士世界。广告作家还会利用人们的不安全感作文章,他们通过宣传轰炸创造出一系列“社交禁忌”,比如,“办公室臀部”,“烟灰缸口气”和十恶不赦的“B.O.”(体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购买解决方案产品。我们看到这个营销模式的可恶之处,先是创造疾病,然后再销售解药。
当然,我们不能说消费者是纯洁无辜的受害者。广告业者所作的其实和斯隆在汽车业作的是一回事,广告业者研究目标人群消费心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迎合他们投放广告,引导他们买进概念。1920年代的广告业目标人群是中产阶级,他们对中产阶级进行细分研究,创造出中产阶级消费文化。性格,宗教和社会地位是三条主线,定位明确之后,广告业者不断轰炸宣传营造“身份形象”,消费者必须购买产品才能获得安全感,他终于确信自己属于那个阶层,这简直就是拜物教的“得救的确据”。当然,不断攀升的消费者也会不断提升,他可能从开T型车的中产下层升级到开别克的中产阶级上层,甚至进入开凯迪拉克的有钱人行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