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0-14 04:01:14
第二十七章 没完没了(1)
八八年之后的一年,是被和谐的一年,无论是六月的那天,还是整年的年份,都是网路上的G点,要刊载这年发生的事,肯定全篇星星点点,如同天书。因此,对于是否继续这年的故事,我犹豫不决。
庙堂之上,为保乌纱,大大小小官员如同讳疾忌医,对这段历史禁若寒蝉,既不敢提,也不敢说。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可以掩埋,可以粉饰,可以杜撰,但却不能改变,无论是与非,错与对,始终会被后人刨根、剖析、评价,历史可以被掩埋一天、一年、一辈子,可以被粉饰太平,也可以被篡改黑白,但谁可以保证永无休止地愚民万世?保证不明真相的草民,永远是任人摆布的愚民?
我决定还是打个擦边球,继续我的故事,但有三点我要事先声明,第一,本故事是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第二,本人爱党爱国,凡事先感谢党,再感谢国家,谁和我过不去,那就是和党过不去,和国家过不去。第三,我爱中国,更爱中国人民。
但我还是不放心,我估计这年的故事接在《和谐社会》后,说不好会令整个第四部被直接和谐,无奈之下,我只能把这章直接从第四部中剔除出来,如同毒瘤,可以随时割掉。
倘若读者对我还有什么意见,或曾经受过我的欺压,那请直接在留言中谩骂,但我恳求大家高抬贵手,留一条出路,让我可以继续向痴心的读者编写我的故事……
谢谢。
八八年是我经历痛苦的磨难,而又找到真正幸福的一年,先苦后甜,百感交集,一连串的故事让我深切体会到,人生,追求的不是什么金钱、权力,也不是什么美酒或美女,更不是什么紧张与刺激,人生,追求的只是平凡、安逸,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能攒几个钱,照顾父母,养妻活儿,那就十分知足。
把小慈娶回家后,我就一直为拥有一个儿子而努力工作着,因为,稳定的工作我有了,酒店副董事长的头衔并非浪得虚名,每月收入稳定在五千大元以上就是最好的见证;而温馨的家我也有了,只要小慈在身边,这个家永远那么温馨;照顾父母不是在嘴上说的,要有实际行动,而每月我为父母汇上几百块钱最是实际,照顾父母这一点,我自信做得尽善尽美;养妻就更不必说了,街头巷尾哪一家不知我是“养妻专业户”,即使上班时间,我也尽量往家里跑,在家里泡,围着我的小慈转,逗她开心,日子过得风风火火。因此,对我来说,剩下的工作重点得放在“活儿”身上,这也绝难不倒我,我的勤快,也得到街坊的认同,无论月圆月缺,我和小慈忙碌的声音,总让邻里欣羡……
另外,我也着手为小慈申办移居香江的手续,尽管祖国无限好,发展也很快,二十年内奔小康,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愿望,似乎垂手可得,但相比于移民香江,只要一年半截的工夫,就直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岂不更好?
申请的手续相当繁琐,我不得不回港一趟,搜集与递交必要的材料。
一晃又是三个年头,香江的变化更快,摩天大楼一下子又增添不少,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香江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而唯一困扰港人心头的,是香江的政制前景,八二年铁娘子在大会堂前所摔的一跤,如同阴霾,笼罩在港人头上,一时间,大量港人携妻带儿纷纷移居海外,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几乎所有移民国家都接到大量港人的移民申请,直到八八年初,这股移民潮才暂告一段落。二等公民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意,与香江多姿多彩的生活相比,既欠缺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又缺乏生活色彩,部分移民耐不住西方的寂寞生活,纷纷回流,从而打消部分港人计划移民海外的念头。
在这稍为安稳的日子里,我孤身一人,拉了个皮箱,通过罗湖口岸。记得三年前,我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几乎是狼狈中逃离香江,三年了,三年后重返故地,我却由一个落泊潦倒的浪子,转变成一个已成家立业的“成功人士”,回想当年在香江的一幕幕,只觉得荒唐、可笑——人生似乎都如此,只要回首,总不免一声叹息。
用Karen名义买下的复式公寓,座落在浅水湾,门匙共有三串,除了Karen外,我和中怪各拿一串,甚至那次雪姐在公寓被挟持之后,我也没更换门锁,一来是狼狈的我已没时间找人来更换,二来是我还幻想着某天Karen会返港,会重新回到这所公寓,我不想她开门时,却发现匙不对锁。
我那串门匙,在临别时和我那辆波子一道,交给李氏兄弟保管,并吩咐他们有时间找个靓婶,定时定候为公寓搞搞卫生,我的要求也不高,只需Karen或回来入住时,感觉到房子干净整洁即可。
因此,回港第一件事,是找李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