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规模与储蓄之间的有力联系,或许有助于说明这样一点,即孩子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将来只能得到较低的现金回报,那么他们就需要提前储蓄更多的钱,这会减少他们投资给孩子的钱。”
“然而,大家庭对孩子无不利影响,这似乎也有些违背常理: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有受委屈,究竟是谁吃亏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母亲。”
10:穷人依赖子女的经济回报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大方便袋。
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思考这些,因为他们有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还有公共或个人医疗保险。
对于全球大多数穷人来说,子女(还有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给父母养老的观念是极为平常的事。当生育率有所下降,财政储蓄就会增加。”
11:生育率与储蓄率的关系
“与1972年之前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相比,1972年之后生第一个孩子的家庭平均少要了一个孩子,后者的储蓄率比前者约高出10%。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幅度达33%(家庭储蓄率从1978年的25%增长到1994年的34%)。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因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对于那些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家庭来说,效果尤为明显,这符合养儿防老的观点 ”
另外穷人由于收入限制,对孩子的资金投入也本来就低,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教育,
孩子的成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多生一个少生一个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
不会明显的导致单个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投入猛增。
这和中产的策略不同,中产由于对子女投入金额更大,相应的少生带来的储蓄增加收益更明显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12:由于收入低,所以存钱的吸引力对穷人更小,因为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更倾向于消费。
13:必须要向穷人父母宣传读书有用
“需求达人观点的核心是,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将教育堪称一种投资所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做出投资的是家长,而未来获得收益的是他们的孩子 “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强调外资的重要性:
“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
地球,是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从19世纪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四地以外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有个以色列,不过其实也是欧美的犹太移民。而这些地方全部都在冷战前线,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技术产业转移。
港澳台和韩国都在第一岛链以内,而新加坡也受益于美国,不只是美资到新加坡设厂,美国打越南战争时,美军在越南作战的物资供应的大量来自新加坡,这使得1965年才独立,处于贫穷状态,在努力发展制造业的新加坡因为越南战争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几次中东战争,背后分别就是美国和苏联。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他们能发展起来就是靠美国或者西方,自我的奋斗也很重要,否则有机遇也不可能。
从世界地图上看,过去一百年全球为数不多的“新发达经济体”,欧洲的斯洛文尼亚,爱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塞浦路斯,
亚洲的港澳台,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大多数处于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南美的几个地区也列为发达经济体,所以有几个蓝点,不过那其实是法属圭亚那,波多黎各
(美国的海外自治邦,其实也是美国领土)
一个阶层固化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发达世界之外的国家,要想以穷国的身份逆袭翻身,从发达国家获取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非常重要。这些处于冷战前沿的小经济体,基本都站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一边,让西方获得了战略利益,从而有了更多的历史机遇。
中国在弱小的时候,也是两次站队,一次站苏联,一次站美国,实话实说以中国近千万平凡公里+十亿人口级别的体量,即使当初非常贫穷,但不管站谁一边给这边带来的战略利益,都是这些小经济体远远不能比较的,也因为此我国在两次站队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一边从苏联获得了成套的工业体系, 1956年居然制造出了喷气式战斗机歼五,还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如果跟15年前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飞行员们说,中国会在15年后学会制造比零式战斗机先进了一个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估计这些昭和男儿们打死也不会信,这个技术发展实在也太跳跃了,在二战时期的昭和男儿们看来,中国能造中正式步枪和仿制捷克轻机枪就是极限了。
一边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及其外围地区日韩港台获得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卷入了工业化进程,大批留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带回了大量新技术和产业。尤其是经过十几年艰苦谈判,终于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进一步迎来了大发展。我自己接待过欧美厂家的验厂,他们对工厂的环境,制造流程,品质管控,工人劳保用品的各种要求,是真真实实的有助于中国制造的规范化,品质和劳工权益保护提升的。别人厉害,我们就是要好好学习,当然了我们也要自信,我们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我们不会永远只是学生,也是能超过他们,战而胜之的,很多人只看到了前一点,便一直默认我们永远只能是学生,不可能超过西方,不相信我们也能当老师,这就是不自信了。